校长陈杰院士获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颁奖大会11月6日下午3时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曹建明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央军委科技委、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自然基金委、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协等部门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人颁奖。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作工作报告。我校校长陈杰院士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陈杰,工学博士,教授。1965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市,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1986年、1996年、2001年分别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为控制理论与应用。1986年留校工作,历任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主任、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2014年4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2018年7月担任同济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于1989年、1993年、1996年分赴美国、日本、英国做访问学者。现担任“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控制科学与工程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陈杰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复杂陆用运动体的优化、控制与决策”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强约束条件下复杂运动体的协同与控制”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97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某重点型号项目总设计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担任《IEEE Trans. on Cyberne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等多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副主编和编委。
陈杰教授长期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动态环境下复杂系统的多指标优化与控制、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等。先后承担多项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先研究、型号研制等任务。提出并建立了分布式协同控制的混合智能优化与稳定性的理论与方法,突破了数字化阵地信息快速自主获取与控制、多运动平台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等技术难题,并将研究成果与装备系统建设密切结合,所研制出的装备已得到大量列装,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9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出版《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群集运动控制》等专著4部,译著和教材各1部。培养博士20余人,其中两名博士分别获得第18届“关肇直奖”、2017年Eusipco最佳学生论文奖;多名博士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北京市、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何梁何利基金奖的评选是我国科技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一大盛事。何梁何利基金是在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下,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共同捐资4亿元港币于1994年创立,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本年度有1位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7位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8位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陈杰教授长期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动态环境下复杂系统的多指标优化与控制、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等。先后承担多项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先研究、型号研制等任务。提出并建立了分布式协同控制的混合智能优化与稳定性的理论与方法,突破了数字化阵地信息快速自主获取与控制、多运动平台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等技术难题,并将研究成果与装备系统建设密切结合,所研制出的装备已得到大量列装,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9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出版《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群集运动控制》等专著4部,译著和教材各1部。培养博士20余人,其中两名博士分别获得第18届“关肇直奖”、2017年Eusipco最佳学生论文奖;多名博士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北京市、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何梁何利基金奖的评选是我国科技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一大盛事。何梁何利基金是在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下,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共同捐资4亿元港币于1994年创立,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本年度有1位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7位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8位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校长陈杰院士获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上一篇: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卢丽华博士一行来访
- 下一篇:同济师生参加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
相关推荐
- 同济大学共同承办“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现代交通工程技术与产业专题会
- 全国大学生校园迷你马拉松冠军赛于同济大学开跑
- 【上观新闻】赵旭东:疫情当前,三类人群急需心理援助
- 同济大学原创话剧《铸诗成剑》成功首演,生动展现著名校友殷夫以笔为戈向革命的光辉历程
- 2020“自然建造”奖颁发,我校多位教授和校友主持设计的作品获奖
- 同济大学举行超大城市社区微基建优秀案例分享与智慧治理研讨会
- 环境学院“星火”宣讲团、“水样本”实践队深入崇明,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
- “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颁奖,同济教授章明、客座教授庄慎榜上有名
- 校长陈杰:凝聚共识 齐心聚力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 毕业学子竞风流(2021年)① | 文东:他把最深情的目光投向家乡
- 二硫化钼共价组装超结构用于锂/钠离子电池,同济教授为解决二维层状材料能源应用中的固有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 为期5天的2020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同济大学分营圆满落幕
- 内生安全为智能无人系统增强“免疫力”?,首届“智能无人系统与内生安全”学术会议在同济举办
- 学校党委召开机关职能部门“作风建设”专项巡察反馈会
- 校领导访问香港
-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首批17位患者今日出院
- “纪念宝隆”同济医院发展论坛举行,附属同济医院无人系统智能医院建设启动
- 校党委书记方守恩调研指导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 同济大学学生工作系统举行2020年春季学期集中培训
- 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从设计管理到情感体验……以“格·外”与“空[ ]格”为主题的2020设计创意学院毕业作品展开展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