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共同承办“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现代交通工程技术与产业专题会
12月26日,“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2021)国际会议”现代交通工程技术与产业专题会在上海召开,以“智慧、绿色、交通发展”为主题。会议由中国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商务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主办,专题会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联合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同济大学共同承办。
来自中国、美国、瑞典、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7位海内外院士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另有40余位特邀专家学者现场参会。其中15位院士专家围绕轨道交通、道路交通、航空与水运交通、重大工程与装备及相关新兴产业绿色智能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此外,会上发布了《2021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线上观看人数达3万人次。
开幕式上,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总工程师李俊豪、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分别致辞,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主持开幕式。
方守恩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院士专家长期以来给予同济大学、给予交通学科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近年来,学校在现代交通工程技术领域成果丰硕、进步明显。同济大学交通学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持续奋斗,为服务“三新一高”发展努力贡献出同济的力量。
李俊豪表示,交通对于一个城市、尤其是对于上海这样的国际性超大城市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交通领域将继续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继续加快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引导城市空间的格局调整。同时,也将更加注重致力于数字化、低碳化,更加注重运营与建设的效率与安全。
卢春房院士表示,今天,国内外顶尖的院士专家共聚一堂,相信大家的交流一定能碰撞出科技创新的火花,探索出现代交通工程技术和产业更好的政策、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此次会议对于全面推进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新型产业发展、加大对于科学前沿与自主核心技术攻关、扩大国际视野、加强国际科学合作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副校长童小华主持开幕式
中国工程院卢春房、郑健龙、刘加平、吕西林4位院士主持了报告现场。
共商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智能发展。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发展是会议的重点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光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Anthony G. COHN、苏才江和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峻屹分别通过《双碳背景下的民机绿色发展》《建筑环境的决策支持系统》《智慧交通转变与创新》《星球健康的交通解决方案:方法论视角》四个报告从信息化、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到绿化碳中和等角度对绿色发展提出了技术攻关方向和实施路径。在谈到智能发展领域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喜刚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同军分别通过《数智赋能 引领桥梁产业创新发展》《“模数一体”驱动的高铁智能建造——京张京雄高铁实践》两个报告对如何发展和建造智能桥梁和高铁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从多个方面介绍了最新实践成果。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Robert B. GILBERT围绕人工智能和信息处理的重要基础之一贝叶斯定理作了精彩报告。
聚焦基础设施韧性,探讨交通建筑业面临新挑战。在十四五提出“韧性城市”的理念后,本次会议尤为聚焦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研究领域。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Bjorn BIRGISSON和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波兰工程院院士Miroslaw J. SKIBNIEWSKI分别带来《交通基础设施的韧性——前进之路》和《建造5.0:交通建筑业面临的新挑战》的报告,提出工业5.0 将聚焦于参与生产过程的人类的福祉、工业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在自然和人为灾难面前的基础设施恢复力,并为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的薄弱性和可恢复性的大规模分析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郝洪和日本工程院院士葛汉彬通过《多动载下交通基础设施的分析与设计》《基于应变的钢桥抗震减震性能验证方法研究新进展——以双肋钢拱桥为例》两个报告,分别介绍了交通基础设施在地震、冲击和爆炸等不同类型的动载荷下的不同响应模式和损伤机理,阐述了在交通基础设施在分析和设计中考虑多动载灾害的必要性和挑战性。
汇聚重大工程案例,展望轨道交通发展未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工程院陈湘生院士和胡亚安院士分别作了题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现状与展望》《中国内河通航建筑物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的报告,介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呈述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各阶段理念,结合我国建设交通强国战略,就未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和内河通航建筑物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展望。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军通过《轨道交通装备发展趋势与新技术应用探讨》报告综合分析了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趋势和技术方向,从智能化、轻量化、节能低碳等方面,探讨更具竞争力的新技术应用解决方案与实施路径。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则围绕桥梁美学带来精彩报告。
闭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总结了此次专题会在引领交通工程技术和产业未来智慧和绿色发展方面的重大意义。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主持。
副校长顾祥林主持闭幕式
会议同时设立了院士专家自主创新科技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内容,聚焦“现代交通工程技术与产业”专题,汇集了轨道交通、道路交通、综合交通等领域新建、维护、综合和智能等四大技术领域的11位院士专家学者团队历经30余载的科技攻关成果与技术装备。
国内多所重点高校领导、知名学者、杰出青年,以及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凝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高管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了此次会议。
(图/周游 视频/宋宇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同济大学共同承办“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现代交通工程技术与产业专题会
相关推荐
- 物理学院程茜团队发明“多模态光声分子成像和肿瘤诊断系统”,早期肿瘤诊断无创精准
- 创新中国|陈明:情系“工业4.0”
- 汪光焘作题为《新时期城市交通态势演变与展望》《顺应时代发展,办好城市交通学科》的两报告
- 我校上海市政协委员出席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百年回望,溯源初心”实景沉浸式党课开讲?,《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为师生讲述党的初心故事
- 同济教授设计的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馆舍新建工程竣工启用
- 全国大学生校园迷你马拉松冠军赛于同济大学开跑
- 辅导员走进校史馆,“云”直播同济“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113周年校史
- 发挥技防作用,保卫处技防团队实现各校门精准管控
- 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成立
- 音乐无国界!29国同济学子倾情献唱《we are the world》,为全球抗疫加油
- 同济检测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为国家重点项目保驾护航
- 校党委书记方守恩调研指导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 同济大学基础教育系统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绥德实验中学的重要讲话精神
- 善用“大思政课”,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为了“水绕陂田竹绕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用规划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纪实
- 最是平凡砺初心 ——记2020年“同济大学追求卓越服务奖”获得者杨正宏教授
- 同济大学与云龙县召开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携手决战决胜云龙脱贫攻坚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同济大学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 同济大学全面落实教职工疫情防控工作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