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江:从武康大楼看建筑的保护·挖掘·激活
(文汇报链接:http://dzb.whb.cn/2020-07-21/9/detail-692871.html)
编者按:保护、挖掘、激活——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日前在徐汇区 “汇讲坛”上,以武康大楼的修复与保护为例,谈及建筑与城市历史文脉保护时提出三个关键词。从理解建筑遗产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到让历史价值与今天的生活融合起来,伍江指出:“城市不是舞台背景,是生活场景。”当过去的历史在日常中被激活,建筑,就是历史与当下最好的连接。
武康大楼局部
保护:把完整、饱满的珍贵记忆更好地保留下来
人们常说历史文化需要保护,但很少有人问出一个“为什么”。武康大楼吸引了很多游客打卡、拍照,因为她很美。但是,如果一栋建筑不那么美丽,如果极少有人与之合影留念,她还需不需要被保护?
人类有绚烂多彩的文化沉淀、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而建筑就被称为“建成文化遗产”,是所有人类文化遗产中覆盖面最大的品类。历数所有人类产品,没有一种产品的规模能与城市相比,也没有一种产品的投入能超过城市的建造成本。哪怕做一件很便宜、很细小的产品,人类在赋予它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要赋予它精神的追求。更何况建筑和城市这么大体量的产品,人类在其中注入了极大的情感,这种感情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涵。所谓文化,就是一代一代的感情积累。保护建筑,其实是保护蕴藏在建筑中的感情。建筑是人类记忆中最大、最好,也是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在建筑保护过程中,完整、饱满的记忆是最珍贵的,我们希望把这种记忆更好地保留下来。
作家陈丹燕、陈保平的新书《住在武康大楼》里提到一位居民,他不愿意在墙体上敲一颗钉子。这样做他会有损失,损失什么?损失了方便。但他们都有所得,得到了什么?得了文化。文化很难用金钱衡量,但它比所有的物质都更“值钱”。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中包含的文化价值会不断提高。如果武康大楼能够存在一万年,一定会是地球上最宝贵的历史文化产物。
因此,建筑保护的标准不仅仅是美观,优美的建筑需要保护,还有很多有价值却不一定好看的建筑也要保护,甚至需要花很大精力去保护。
挖掘:将建筑的故事挖掘、串联、叠加,就形成了历史
建筑中蕴藏着历史文化的价值,不细心挖掘就会逐渐湮灭,不为人所知。《住在武康大楼》就是通过口述史来挖掘楼中故事,将所有故事串联、叠加,就形成了历史。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完整的记录,也能探索许多谜团:为什么楼中住着这些人;为什么他们会因此感到自豪;为什么武康大楼能成为网红打卡地……因为,她很特殊,她在淮海路上,她在老法租界。那是19世纪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点,并不是非常美好的记忆,却是非常重要的记忆、重要的历史,今天的上海人都离不开那一段历史。
讲法租界,讲淮海路,一定要有法国风情,而这栋楼就是淮海路上最具有法国风情的建筑。具体地讲,这是一种巴黎风情。在巴黎有很多类似的房子,因为19世纪巴黎经过一次非常有名“奥斯曼改造”。巴黎原本是一座古城,中世纪遗留下来很多弯弯曲曲的小道,致使巴黎公社巷战时,警察经常抓不到人。于是,这次改造的核心之一,就是把小道改成大路。新旧道路网格之间没有关系,改造特别强调路要直,路与路之间小于或等于90°相交,出现了很多锐角路口。全世界很多城市都有锐角的房子,但数巴黎最多。上海淮海路的这一处正好是多条马路交汇,也呈锐角。在这样的路口,就有了这样的建筑。只要你去过巴黎,就一定能感受到这样的巴黎风情。
人们常说,巴黎浪漫,其实是一个误解。从思想文化上来说,浪漫主义的发源地在英国,而法国是新古典主义的起源地,那是反浪漫的,正好跟我们的印象相反。奥斯曼为了让建筑显得更规整,规定所有楼宇颜色都一致,那就是石头的颜色。没有钱造不起石质大楼,就造水磨石、斩假石的,所以巴黎很少见到红色砖墙。他还规定,不仅楼宇颜色统一,连阳台位置都统一,一定是二楼有阳台,三楼、四楼不设阳台,顶层又有阳台。武康大楼也一样,但又不完全学巴黎。为什么?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已经被当成了一座浪漫主义的城市,它学习巴黎,又不照搬巴黎。武康大楼的色调更像英国建筑,但英国没有这样的房子。我们所说的“挖掘”,不仅有小故事,还有诸如此类的大故事。只有不断挖掘才能发现这栋建筑的价值所在。
价值的大小不在于有多贵,贵在自身。当你发现这栋建筑具有唯一性时,它就是最有价值的。当然,单体建筑不一定具有唯一性,比如上海里弄,别处也有但很难找到,只有在上海成片存在,所以就成了最有价值的建筑类型。挖掘不仅是指历史的宏大叙事,还包括建筑里一家一户的小故事,其综合就是完整的历史。所以,《住在武康大楼》这部口述史那么重要,他们挖掘出的历史不曾存于书中,只有把它编纂成书才能变成历史。
激活:让历史跟今天的生活融在一起、传承下去
历史属于过去,但为什么我们那么看重历史?那是因为我们需要历史。我们需要历史就要让历史活在当下,让历史跟今天的生活融在一起。我们不可能活在一百年前、一千年前,历史也不可能把我们拉回到过去。有人说,要把这栋建筑完全复原,把住客赶出去,让原来的居民搬回来,如同原来一模一样的生活。这不可能,也不道德。今天的生活和历史如何结合在一起,是需要我们激活的。比如把那么多文化机构引进来,就是激活。当下的人认识到历史是今天生活的一部分,这段历史才能活起来,历史的价值才可以在今天彰显出来。
其实,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城市的历史,如武康大楼并不是舞台布景,而是生活场景,楼中发生的是生活,不是戏剧,不是假的,而是活生生、真实的。活着的生活和过去的历史之间并没有天然联系,这个关联需要我们找到它的关键点。什么是关键点?就是文化。唯有文化的工具,才有可能让今人的生活与历史发生撞击。楼宇的激活当然可以住人、可以开店,但只有这些功能更多倾向于文化时,才有更大的可能把今天和历史连接起来。
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激活历史文化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今天能感受到多少,而是面向未来。人们沉浸在历史文化价值中,有感受、有获得,确实很好,但最重要的是,历史文化不能断,必须要延续下去。我们只是一个传承者,只是一个过客,人生很短,不管寿命有多长,都是一刹那的。有多少历史在我们手里原原本本延续下去,而不是在我们手里断绝,这才重要。所谓激活,是要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历史没有死,它还在延续。唯有历史延续了,人类文化才能得以延续,人类最终才能得以延续。人类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无从知晓,但是人类自从诞生那天起创造的文化将会永存。(作者系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伍江:从武康大楼看建筑的保护·挖掘·激活
相关推荐
- 同济大学携手上海11所高校学子“云合唱”原创抗疫歌曲《为她梳妆》
- 同济大学联合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举办《启航——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史迹展》
- 营造奋进的机关文化,15位青年教师获首届“同济大学机关五四优秀青年”荣誉称号
- 【人民日报】八方驰援 防控一线
- 学校党委第九轮巡察工作动员暨培训会召开
- 《深夜树洞:大学生与心理咨询师的书信对话》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书展举行
- 同济大学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课空中开讲,校党委书记方守恩勉励学子带着责任与担当砥砺前行
-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致函我校感谢遥感团队给予的重要支撑
- 同济大学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启动
- 【上观新闻】诸大建:2035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韧性城市,疫情让可持续发展研究有新方向
- “你们的服务太贴心了!”——图书馆推进“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侧记
- 同济大学组织收看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
- 同济大学联合清华大学、湖南工商大学共同主办“城市应急管理与治理体系建设学术论坛”
- 校长陈杰:面向复兴大业 加强课程思政 培育时代新人
- 2018年度“同济大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风采掠影
- 首批4位参加教育部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教师赴喀什大学支教
- 吕西林院士获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终身荣誉会员”奖
- 同济大学与中建八局签订人才输送工作合作协议,首期“中建八局职涯规划研习营”开营
- 宋建人团队发现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环路重建的内源性新靶点,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 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筑牢思想根基 ——同济大学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