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意学院学生设计的一款医疗设备获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可用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
近日,德国Reddot Design Award 2020评审结果揭晓,我校设计创意学院2017级工业设计方向学生周寅、祝佳枫、柳雨之、张昱龙共同设计的一款名为With U的用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医疗设备,获得红点设计概念奖(ReddotConcept Award)。该作品由设计创意学院教师刘胧与课外专家单荃、郑合词共同指导完成。此前,该设计作品还在2019年获得了戴森设计大奖国际20强,以及上海市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红点设计概念奖于2005年创立,旨在发现并表彰新的设计概念和创新成果。
作为从留置导尿管转为间歇导尿管的过渡产品,With U旨在方便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日常生活,防止长期留置导尿后膀胱发生废用性萎缩,并提供后续康复可能。With U用户会经历两个康复阶段。产品系统包括智能控制器、再设计的引流袋、引流管、绑带和手机app。控制器上端连接留置导尿管,下端连接引流袋或引流管,用户可使用绑带将所有部件固定在腿上。通常,控制器的阀门关闭,尿液积存在膀胱中。控制器内部的传感器实时监测膀胱内压强,计算膀胱容量并发送到app上。康复第一阶段,用户使用引流袋收集尿液。当膀胱一定容量被占用时,控制器的阀门打开,将尿液排出,保证患者膀胱肌肉因储存尿液得到锻炼,避免废用性萎缩。第二阶段,监测到膀胱较满时,控制器会震动提醒用户去洗手间排尿。用户可同时按动控制器两侧的排尿键,通过引流管直接将尿液排出。控制器表面有一道凹槽,方便用户隔着衣料找到排尿按键。用户可在app上查询当前的膀胱容量以及康复进程。
设计小组的同学们介绍了他们设计这款产品的灵感起源。起初,他们从纪录片中看到孕妇使用导尿管的问题,后来在对老年科医生的采访中了解到,导尿是长期住院的普遍问题,但很少人会去关注,比较难以启齿。为此,他们把目光聚焦于导尿设备与导尿袋的改进。尽管现阶段导尿管解决了脊髓受损、手术后等类病人导尿的需求,但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后,患者的膀胱萎缩,未来哪怕治愈了也不得不依赖于导尿管。在项目发展过程中,专业课老师指导建议同学们将设计更进一步发展,由改善体验深入到帮助患者进行复健。基于对患者未来生活的考虑,同学们思考能否优化导尿设备,让病人膀胱正常并建立反射。产品外观的造型灵感主要来源于现有的医疗设备以及人体工学的考虑。造型正面呈圆角矩形,像张开的手在拥抱,侧面考虑用户对于隐私和便捷的需求,采用了贴合腿型的v字形。
为改善整个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系统,产品着重在安全性和用户友好性这两方面优化With U的设备本体和引流袋设计。设备本体的外形经历多次迭代:从圆盘状最终过渡到有折角的圆角矩形,折角使设备更好地贴合大腿。同学们把电源键和排水按钮从设备前表面移到设备两侧,重新设计了排水键的触发模式,以改进设备上按钮误触的情况发生。表面设计凹槽可以帮助用户隔着衣服也能找到按钮。此外,为了使引流袋在社交场合中更自然更具有隐私性,同学们在引流袋上进行了不同的打点实验使引流袋充满尿液时更为均匀,最终选择了四个均匀分布的圆形打点方法。同学们还优化了手机配套app的UI界面、管子防漏水接头和其他细节,不断提高用户的体验。
比起现今导尿医疗器材作为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设备,With U为患者的未来作了更多考虑。同学们将训练治疗过程中膀胱肌肉的方法加入到产品中。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日复一日的治疗,患者就可以借助这款产品去训练膀胱以防止膀胱萎缩,进而在长期的治疗中,从神经原性膀胱疾病中恢复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这一款医疗设备设计作品来自于设计创意学院学子在大二期间的医疗健康设计专题课程。同学们对于设计的作品也并不仅仅满足于将其作为一种设计。“我们已经对与此产品相关的技术以及使用方式进行了许多测试。下一步,我们希望将产品的原型带给更多患者并投入到长期治疗中。在将来,我们打算设计出更智能便携的产品,让用户在大腿固定时有更好的体验。我们期待看到产品投产并让患者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设计小组的同学们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设计创意学院学生设计的一款医疗设备获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可用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
- 上一篇:校领导赴上海体育学院调研
- 下一篇:伍江:从武康大楼看建筑的保护·挖掘·激活
相关推荐
- 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筑牢思想根基 ——同济大学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 “中国道路”第六课开讲,副校长吕培明讲述“对外交往的中国道路”
- 《自然》发表同济大学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壳岩石中的深部微生物及其生存策略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荣获2019年度上海市质量金奖
- 新生院工科实验班《专业导论》高端讲座持续推进
- 同济大学提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设想,推动示范区率先形成绿色低碳新范式
- 嘉兴市上市公司企业家“走进同济”考察交流活动举行
- 我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掌上智村”团队携乡村产业振兴案例库走进云龙,助力当地产业振兴
- 同济推25项科创新成果,添彩工博会
- 同济大学师生热议全国两会胜利召开
- 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获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3名教师出征我国第36次南极科考
- 同济学子在第十八届“明日科技之星”科创竞赛中蝉联特等奖,共18组作品获奖
- 同济学子包揽腾讯新闻高校短视频大赛金银奖项
- 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监测数据填报培训班在同济大学举办
-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杨东援教授荣获“中国交通教育终身成就奖”
- 高绍荣与美国学者王建龙联合在《Cell Stem Cell》发表论文,揭示DUX-miR-344-ZMYM2介导的MERVL激活在全能性样细胞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 “同济大学留德咨询日”活动举行
- 同济科技园孵化器十五年活动举行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