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 专题学术论坛在上外举办
教育部2019年6号文件《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在同年10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再次强调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探索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理念与课程建设路径,是国内外语学界普遍关切与热议的话题。
2021年4月9日至11日,“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专题学术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论坛由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课程与教材建设委员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承办。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外语教育领域的300余位专家、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
开幕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开幕式由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课程与教材建设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王雪梅教授主持。英语学院院长王欣教授、副院长孙会军教授,文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和龙教授分别主持了大会主旨报告。
查明建校长在致辞中指出,课程思政旨在专业课程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识教育倡导学科交叉融合和全人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广博视野、批判性思维及责任意识。此次论坛对接新文科战略,坚持立德树人,聚焦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对推动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就如何结合外语学科的跨文化、跨语言特色,在通识教育以及外语教育中落实课程思政,他提出三点看法:一是对接国家战略,倡导外语大思政;二是对标人才需求,抓好外语新基建;三是围绕思政主线,探索外语新机制。
李维屏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一方面,我国大学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并能以专业素养和能力履行公共责任、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因此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教育强国方针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通识教育旨在弘扬人的价值,要充分发挥外语通识课程在阐释世界文化的异同、促进文明互鉴、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他强调,外语教育必须由重视工具性、技能性和应用性向强化人文性、通识性与创新性的转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主旨报告
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四川大学石坚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岚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肖维青教授等8位知名学者先后做主旨发言。
蒋承勇教授强调大学本科教育根本上是素质教育。他以《西方文学名著欣赏》在线通识教育课程为例,指出必须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文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化大学人文学科的教学,提升学生素质。
石坚教授认为外语教育的重点应从听说读写译技能转向读写思辨创的能力与素养,兼顾工具性、人文性、国际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树人实效。
董洪川教授认为当前翻译教学应秉承通识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理念,开发利用技术支持的多元学习材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与评价方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刘建军教授指出新文科背景下必须重建外国文学的知识体系,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新仁教授以《新指南跨文化交际英语》系列教材的编写为例,就如何在教材编写中充分实现“外语教育思政”的价值观引领作了详细说明。
王岚教授提出,教师和教材要与时俱进,客观介绍语言材料背后隐藏的文化和价值观,以积极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培养学生谦逊健全的人格和心智、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胆识以及胸怀国家放眼世界的眼光。
周敏教授认为文学课堂是最好的思政课堂。教师不仅应指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特征,还应引导他们发现这些艺术特征背后的意义与权力,明辨文化领导权的发生机制。
肖维青教授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建设路径,指出要创新方式方法,强调内容融合,形成点线面贯通的立体化课程思政体系。
分论坛
在分论坛环节,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院校的20余位教师代表就不同类型外语课程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如何实现外语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如何开发具有时代特点的外语课程思政教材和资源,以及如何实现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师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充分的探讨。
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由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社长胡加圣教授主持。他认为,课程思政研究是目标,通识教育是基础。新文科背景下加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对于保障高等外语教育践行全人教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要深入探讨课程思政的表象,还要加强对课程思政逻辑、理论、方法等学理内涵的探索研究。此次论坛从外语学科视角探讨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主题,是外语学界对国家教育方针的积极回应,对深化外语教育和促进外语学科发展改革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次专题论坛为高等院校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强化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和通识基础教育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创新的平台,受到了学界的热烈关注。与会者一致认为,论坛深化了广大一线教师对新文科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的认知和理解,为进一步探索外语学科发展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提供了思路与启示。
初审 / 编校 / 杨红 责任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 专题学术论坛在上外举办
相关推荐
- 专题报告 | 上外学者朱威烈 王广大:新冠疫情和中东国际关系
-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增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上外继续教育学院与上海松江开放大学党总支结对共建协议签约仪式顺利举行
-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学者在SCI一区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
- 智援战"疫”| 丝路战略研究所与“健康丝绸之路”人才培养
- 上海外国语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签署工商管理硕士(MBA)双学位项目
- “百年中共新起点、国际舆论新格局”庆祝建党百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 守初心 担使命 | 德语系举办“德育名师讲堂”第六讲——重构,解构,建构:砥砺奋进的中国德语专业
- 上外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组召开会议部署近期工作
- 《解放日报》 | 汪段泳:我们为什么因为“扑朔迷离”的非洲担忧?
- 【迎校庆70周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新时代的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 研讨会
- | 张鹏:世界城市日——城市的追求和梦想
- 解读《雅典的泰蒙》: 网络教育学院“e网情深,献礼SISU70华诞”名师系列讲座
- 《工人日报》| 钮松:埃土博弈推动埃及转向“进攻性防御”
- 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学者参加第19届多哈论坛
- 上外9项课题获2021年度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立项资助
- 上外孔院院长孔令涛: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 小记在摩洛哥的抗疫历程
- SISU Global Café之“I Shangwai”系列活动:外国专家共话多元文明
- 《解放日报》| 张鹏:比利时布鲁塞尔——双语城市之魅
- 《中阿经贸关系发展进程2020年度报告》正式发布
新闻公告
- 上外《英美文学入门》慕课第五轮开课 03-15
- 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本土中文教师培训讲座 03-11
- 摩洛哥电视一台到访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 03-11
- 两会中的上外声音|黄绮委员建言献策掷地有声 03-11
- 疫情防控中本科线上教学有序开展 03-04
- 西班牙马德里孔子学院组织冬奥会主题中文课 02-11
高考招生
-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