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要重视公众体验
可移动3D打印数字化技术1∶1复原云冈石窟第十二窟;黄河沿线九省份博物馆开展“云探国宝”在线直播;苏州博物馆推出“再造云课堂”在线教育体系……近年来,我国各地博物馆纷纷加快数字化建设,不仅在展陈形式、文物保护等方面迭代更新,更推动了博物馆管理、保护及运营理念的革新,助力博物馆转型升级。
博物馆的数字化生存,是博物馆与数字技术的全方位、多层次有机融合,体现在博物馆运营管理,藏品保护传承与挖掘阐释,以及展览陈列、公众教育等诸多方面。
博物馆的数字化生存,构建在智慧管理体系之上。通过数字化联通,博物馆得以形成以信息流为纽带的新运作模式。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推行智慧博物馆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集保护、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智慧体系。比如,通过藏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不仅对文物本体和环境实现远程实时监测,还可以对每件藏品的登录调用、保护修复等信息进行全流程溯源。
博物馆的数字化生存,体现在对藏品的保护传承与挖掘阐释上。数字化技术让文物信息采集和长期保存成为可能。由藏品数字信息编织成的“知识图谱”不仅具有可持续性,还可以通过知识再挖掘,为深度研究提供可能。
博物馆的数字化生存,也为观众走近文物架起了一座桥梁。观众可通过交互式展陈、个性化导览等获得互动式与沉浸式体验,更直观、深入地感知文物背后的历史与内涵。“云展览”则可以让观众足不出户感受博物馆的魅力,拓展博物馆的观众群体。据统计,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个线上展览,吸引超50亿人次浏览。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博物馆既要拥抱变化,也不能陷入“唯技术论”,忽视技术应用中的公众体验,更不能人为抬高技术门槛,将部分公众拒之门外。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连接过去、当下与未来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当前,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方兴未艾。用好用足技术优势,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博物馆才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空间,优秀传统文化也将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张颖岚,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原载于《人民日报》5月18日第13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数字化,要重视公众体验
相关推荐
- 浙江大学与嘉兴市、嘉善县签署合作协议
- “海外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阶段性评估会顺利开展
- 大数据驱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 信仰,传承在思政课堂上
- 补齐短板 探索公共卫生治理新模式
- 浙江大学扎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 第四届启真智库论坛暨“共同富裕”专题研讨会召开
- 浙江大学2020年暑期工作会议召开
- 牢牢抓住农民农村这个重点
- 浙大自主研发水声通信机实现14公里高速率通信
-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一期正式启用
- 浙大智能篆刻体验活动启动
- 浙江大学召开教材工作会议
- 浙大农学走进绍兴诸暨中学
- 浙江大学第21期“校长有约”活动举行
- 沙海“淘金”,解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古代文明
- 冯友军课题组在Lancet子刊EBioMedicine发表研究论文揭示MCR-3粘菌素耐药新机制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智慧电力能源研究院成立
- 我校英文学术期刊Food Quality and Safety正式被SCI收录
- 韩国院士尹桢邦:让浙大成为全球“先导者”
新闻公告
- 浙江大学召开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 03-15
-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林俊德教育基金成立 03-14
- 浙江大学召开党建工作会议暨院级党组织书记例会 03-12
-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成立 03-11
- 浙江大学2022届毕业生春季综合招聘会举行 03-10
- 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和浙江大学局校合作工作推进会举行 03-10
- 浙大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举行 03-07
- 浙大师生沉痛悼别程家安同志 03-05
高考招生
- 浙江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5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0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1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2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09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