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向阳调研中国科大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并慰问一线科研人员
2月13日下午,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邓向阳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调研我校疫情防控攻关进展,并视察了依托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成立的中科院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临床研究平台,慰问奋战在一线的科研人员。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校长包信和,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徐涛,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李必方、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科技厅党组书记宛晓春、财政厅厅长罗建国、卫生健康委主任陶仪声,以及中国科大附一院领导等陪同调研。
邓向阳对科研工作者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战斗在科研一线表示感谢。他指出,抗击疫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控制病亡率既是全省抗击疫情的重要任务,也是摆在广大科研人员以及医疗卫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要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争取用科技成果支持整个战役。健康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四大主要内容之一,中科院系统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希望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继续深入研究,将科学研究与临床治疗更好地结合,争取早一点取得更好的成效、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降低安徽乃至全国的病亡率作出贡献。安徽省将积极协调、全力支持,与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共同努力把科技攻关搞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为科学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科院紧急启动“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防控”专项,举全院之力协同作战、突击攻关,力争尽快形成用于疫情防控的实际产品和治疗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科大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集成优势,中科院决定将中科院的研究力量集中到合肥,依托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作为全院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任务的临床研究平台,发挥科学院学科全、建制化的优势,汇集中国科大、武汉病毒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相关研究力量,在病毒检测、流行病学分析、感染免疫机理与新治疗方法等方向重点攻关。为了确保平稳、高效开展研究工作,成立了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应对疫情科技攻关联合指挥部,由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院士与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中科院应对疫情科技攻关小组组长徐涛院士任共同总指挥。
疫情发生后,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工作。邓向阳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并就安徽省与中科院疫情防控协同科技攻关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强调联合中科院优势力量,依托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在安徽省围绕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开展联合科技攻关,要求省卫健委、省疾控中心及相关定点医疗机构务必密切配合,共建公共卫生联合实验室,共享全省的相关数据,推动科技攻关,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徐涛院士代表中科院应对疫情科技攻关小组简要介绍了中科院各研究团队在病毒检测、药物试验、复检中心建设和准备集中攻关的临床大数据平台建设和炎症风暴相关研究的重要进展。包信和表示,中科院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临床研究平台的全体科研人员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防控的指示精神,依照法律法规、按照科学规律做好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加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联合科技攻关力度,抓紧开展科学严谨的临床研究,为坚决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不负党和国家对中国科学院的信任和重托。
调研中,中国科大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附一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代表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疫情防控科技攻关指挥部汇报了临床研究平台近期取得的重要进展,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魏海明教授,中国科大附一院副院长、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工作专家组组长徐晓玲主任医师重点汇报了攻关团队在新冠肺炎炎症风暴机理和临床治疗的重要进展。
炎症风暴是新冠肺炎患者向重症和危重症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索新冠病毒感染诱发炎症风暴的关键细胞因子,阻断其信号传导,将很可能大大降低炎症反应对病人肺组织的损伤。中国科大免疫学团队在天然免疫与生物治疗方面有着多年深厚的积累和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的传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魏海明团队第一时间就将流式细胞仪等科研设备搬到中国科大附一院(感染病院)实验室,与徐晓玲团队开展联合攻关。他们通过对33例重症新冠肺炎病人血液30项免疫学指标的全面分析,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重症肺炎炎症风暴可能的关键机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迅速激活炎症性T细胞和炎症性单核巨噬细胞,通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6(IL-6)通路,形成炎症风暴,导致严重肺部免疫损伤。
由于临床上用于风湿性疾病的药物“托珠单抗”可以阻断白介素6通路,该联合研究团队推测“托珠单抗”作为抗IL-6受体抗体,可以阻断新冠肺炎炎症风暴,并迅速拟定救治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团队迅速开展了有针对性地研究。在第一阶段的临床研究中,14例新冠肺炎患者(其中重症9例、危重2例),在治疗前均有两肺弥漫性病变,其中11例持续发热。采用“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新治疗方案治疗后,11例发热患者体温全部降至正常,至今稳定,最长已经持续7天;呼吸功能氧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例患者肺部CT病灶吸收好转。现有临床数据提示,此新治疗方案很可能通过阻断炎症风暴,进而阻止患者向重症和危重症转变,从而降低病亡率。
基于上述基础与临床重要发现,在安徽省卫健委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大附一院目前正联合安徽省10个新冠肺炎定点治疗医院,加速推进“托珠单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该项研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登记(注册号:ChiCTR2000029765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新闻中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邓向阳调研中国科大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并慰问一线科研人员
相关推荐
- “墨子号”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
- 学校召开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纲领意见征求会
- 学校召开机关部处长联席会第一次会议
- 中国科大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安全时间传递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重要指示精神
- 机关党委召开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
- 中国科大在生物医学光声成像方向取得研究进展
- 舒歌群书记一行赴贵州省调研定点扶贫工作
- 中国科大首次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多重非经典关联的同时分类
- 中国科大在高阶拓扑绝缘体理论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 我校团学骨干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群团改革工作座谈会精神
- 2019年度英才计划生物学科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举办
-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 中国科学院老年人大学校委会第九次会议在我校顺利召开
- 中国科大在夜间光诱导负性情绪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中国科大在铁电量子隧道结亚纳秒超快忆阻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睿创微纳向我校捐赠高分辨率红外人体测温热像仪
- 中国科大“新医学”贡献科技抗疫“硬核”力量
- 我校师生集中收听收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
- 中国科大在单分子拉曼成像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提出扫描拉曼埃分辨显微术
新闻公告
- 2.5-5um波段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研制成功 08-20
- 中国科大-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今日正式开园 08-17
- 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十四五”发展研讨会召开 08-17
- 中国科大首次发现磁通量绳内部的磁场重联 08-17
- 第二届安徽省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线上赛成功举行 08-15
高考招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工作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工作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工作章程 08-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