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联合主办第四届国际智能地下空间大会,助推地下空间的智能化管理与开发
12月19日至20日,由同济大学、法国里尔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国际智能地下空间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孙钧,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上海市公路学会理事长戴晓坚,上海市住房和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方平,上海市普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彭波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同济大学教授谢雄耀、法国里尔大学教授Isam SHAHROUR及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季倩倩担任共同主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近200名代表线下参会,线上观看直播人次超过3万人。
戴晓坚表示,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大家有责任共同推动智能建造和智慧城市的事业,通过资源汇聚、成果共享,让地下空间成为智慧城市重要的一环,满足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刘千伟表示,步入新时代,上海将更加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以更加安全、高效、紧凑、和谐的方式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希望大家相互交流、共同研讨、相互借鉴,进一步推动智能地下空间技术的进步。
方平表示,近年来,地下空间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正日益拓展人们对地下空间建设和管理的认知。希望同济人在这一领域继续勇立潮头、坚持创新,携手社会大众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地下空间。
谢雄耀代表大会组委会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代表们表示欢迎。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大会推动智能地下空间快速健康发展,为助力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将追求更为和谐宜居的生存环境,地下空间的建设和利用也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期,并在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地下空间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也伴随着重大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并扰乱城市正常运行。
此次会议围绕地下空间面临的诸多挑战,积极采用智能技术应对,学习和分享来自于全球各大城市政府机构、地下空间建设和运营企业、网络和智能技术提供商、创新性实验室的经验和成果,探讨智慧地下空间在安全性、效率、风险管理、持续性和可及性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创新提高我们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和智能技术应用水平。围绕“城市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川藏铁路”等国家战略,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后世界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两位院士及29名行业知名专家分享了全球智慧地下空间与基础设施方面的经验及其在建设、运维方面的创新成果。
孙钧院士作了题为《浅议人工智能方法在软土地铁施工变形预测和控制中的若干实践》的大会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深大基坑开挖和盾构掘进施工变形预测与控制中的应用,并结合施工实践案例,指出人工智能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预测精度、解决软土地下工程施工难的问题,实现施工的精细化监控与管理。
陈湘生院士作了题为《地下空间数字化智能建造新发展》的大会报告,介绍了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地下空间数字化规划与设计、地下空间智能化建造、地下空间智能化运维、地下空间智能化管理的最新进展,对地下空间数字化智能建造的多学科融合理论、地下空间数字化智能建造韧性基础理论、地下空间数字化智能建造工程与地质体耦合基础理论等前沿研究进行了展望。
会上,专家们深入探讨了提高超大城市的地下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智能技术应用水平的技术和方式,介绍了在开发地下空间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建造、智能运维及智慧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们还就安全风险管理及韧性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开发、既有设施改扩建、全生命周期和可持续性维护等地下空间和基础设施面临的挑战展开了热烈交流。专家们表示,就目前国内外技术发展的现状而言,数字化和信息化研究多应用于对地下工程建设过程当中的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等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存在着地质模型不齐、分析功能不全、数据采集残缺等短板,亟需解决信息传递不畅、协同工作不力、文件兼容工作困难等三大问题,在从数据到信息、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等方面,仍有极大的研究和发展的空间。
此次会议得到了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协办单位有上海市公路学会隧道与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运营与维护专业委员会、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岩土与地下空间综合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岩土工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视频/武毅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我校联合主办第四届国际智能地下空间大会,助推地下空间的智能化管理与开发
相关推荐
- 电影《柳青》主创团队来到同济大学,与师生共话人民作家的初心使命
-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陈双双入选2020年“CAS未来领袖”
- 同济大学全面动员部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 强基础、重交叉、育栋梁,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再深化,同济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启动
- 设计创意学院学生设计的一款医疗设备获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可用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
- 我校Jarmo Suominen教授荣获2020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 2018年度“同济大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风采掠影
- 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⑦|他是学生择师的“香饽饽”——黄宏伟团队导学纪实
- 汽车学院举办第17届“一二·九”歌会,师生深情高歌
- 同济大学羊亚平教授研究团队在超辐射量子相变研究上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 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奥托·海因里希·赫尔佐格受聘为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 同济、清华学者在BMJ子刊发论文,介绍方舱医院及城市应急管理经验
- 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① |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增强学校党委的政治领导力
- 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②∣“带出一支行稳致远的队伍”——记我校附属同济医院门急诊党支部
- 同济8项目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位列全国第二
- 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曲孝丽一行来我校调研,进一步深化省校合作
- 同济大学第十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
- 20余位院士共谋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依托同济建设的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揭牌
- 我校代表队在202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中太平洋赛区大学生土木工程竞赛中再创佳绩
- 同济大学清明纪念英烈祭扫活动暨第三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殷夫班”开班仪式举行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