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新闻公告 >

上外翻译研究院系列讲座开讲 王克非教授纵论翻译的双重中介性

2021-06-07 0 新闻公告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网

5月31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院系列讲座第一讲在松江校区国际教育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以“移花接木,催生异彩”为题,探讨翻译的双重中介性。讲座由上外副校长、翻译研究院院长查明建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王克非从翻译的使命与意义说起,重新审视了翻译的定义。他指出,翻译出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不仅意味着语言的交换,也造成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传统对翻译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语言层面,将其定义为“将一种语言文字包含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活动”。但他认为,语言本身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与容器。因此,他提出,翻译正是容器间的内容转换,即文化的转换。因而翻译的使命是“移花接木”,将域外文化之精华移植本土;而翻译的意义是“催生异彩”,让本土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两者决定了翻译的双重中介作用。

基于这一观点,他将原有的翻译定义调整为“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文化活动”。定义中添加了“译者”与“文化”两个概念,突出了译者作用和翻译的文化属性,并且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层次。王克非指出,翻译的双重中介性提醒我们,翻译研究应该还有第三个任务,即研究译本对译入语文化的影响。翻译研究应关注翻译整体的过程——译者如何选择翻译对象,迁移源语文化内容,使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交汇,将原文内容存储在目标语容器中,最终达成源语文化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再生。

接着,王克非回顾了翻译对现代中国的影响。现代中国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以及由此促动的社会文化转型,都与翻译有关:无论是中国现代学科理论的建立,或是民主科学与政治思想的传播,都有翻译的功劳。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没有“五四”时期的西方文学翻译,新文学便无从谈起,20世纪中国文学也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面貌。许多词汇与名句通过翻译进入中国社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些词汇、话语早已融入中国话语系统之中,以至于大家都忘了它们原来是翻译过来的。

王克非说,“翻译是借鉴,也是一种发展,译者对源语文化‘移花接木’,使之适应目标语的文化土壤而结出新的花朵,绽放出‘异彩’,既弘扬了前者,又充实了后者”。他借这一形象的比喻来阐述翻译的内涵和意义,提示大家,翻译研究不应当只看到选择与迁移的一面,也要看到翻译的文化储存和文化再生的一面,而扩大翻译研究的范围。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方向博士生)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顾忆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上外翻译研究院系列讲座开讲 王克非教授纵论翻译的双重中介性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