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新闻公告 >

《中国社区报》| 俞祖成 黄佳陈:吸引高校毕业生进社区?重在政策倾斜

2020-08-10 0 新闻公告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网

推进大学生就业既关乎青年发展与成长,客观上又为稳定民生、促进经济稳步增长提供重要保障。

为吸纳更多毕业生赴基层就业,中央组织部、人社部、民政部等七部门日前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支持城乡社区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平台,既是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助力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也是助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有效举措。

毋庸置疑,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赴社区就业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优质人力资源与基层城乡社区工作的良性融合与互动,既为优秀大学生提供了发挥才干的广阔天地,又为社区提升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引入了优质资源。诚然,高校毕业生本身作为综合素质较高的社区居民,在社区中成长,又服务于社区,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社会育人—反哺社会”的完美闭环。因此,有必要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赴社区就业创业。


社区蕴含巨大需求的市场

社区作为居民居住、生活、发展的综合性生活空间,是大家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也愈发多样化、常态化,在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生活服务、咨询帮扶等方面需求日渐增长。与此同时,人们对社区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管理与服务层面,社区也需要更多支持力量。因此,无论是从居民个体角度出发,还是对于社区整体建设与管理而言,每个基层社区都是一个蕴含着巨大需求的市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资源的纵向分布并不均衡,优质人力、资本、技术等很难有效下沉到基层社区,对于一些新兴社区来说尤为如此。居民发展需求“供不上”、管理服务水平“提不上”、社区工作队伍“接不上”等问题的不断显现,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基层社区场域下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严重失衡。因而,推动高校毕业生前往社区就业创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质量、盘活社区内外有益资源、激发居民多层次需求,从而推动和谐社区营造与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解决社区工作与居民生活中的“供需失衡”问题。


建立高校毕业生
社区就业创业引导激励机制

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无论是赴基层就业担任社区工作者,还是立足于社区需求进行创业,社区都是一块大有可为、未来可期的广阔天地。

推进高校毕业生赴基层社区就业创业,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也为社区提升发展水平注入了新鲜活力,可谓一举两得。

社区不仅要能“招到人”,也要“留住人”,要努力构建高校毕业生赴社区就业创业长效保障机制,因此有必要在各级政府和基层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建立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创业引导激励机制。

社区工作者是社区事务与社区发展的重要管理者和执行者,鼓励大学毕业生担任社区工作者,可以有效提升社工队伍整体质量,以人力资本优势带动更多社会资源链入。

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快建立或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任社区工作者的遴选、任用、考评机制。尤其对于街道(乡镇)的社区事务主管部门而言,要确保选拔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优良、组织工作突出的高校毕业生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

在解决“招到人”的问题后,各级政府更要注重“留住人”,因此要着力构建社区工作者激励机制。具体而言,要稳步提升社区工作者薪酬福利待遇,努力拓宽社区工作者晋升渠道,面向社区工作者开放更多事业编制岗位,让社工群体真正感受到“劳有所得,做有所成”;另一方面,对于深入基层社区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社区创业的政策倾斜,通过税收减免、创业扶持、协助孵化等措施培植面向社区需求的优秀企业。

推进高校毕业生赴社区就业创业,功在当下,利在长远。对于社区而言,吸纳高校毕业生群体有助于提升社区工作整体质量,促进社区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期待更多高校毕业生投入社区建设发展的广阔天地,让个人价值在基层工作中熠熠闪光。


(俞祖成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城市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黄佳陈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李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国社区报》| 俞祖成 黄佳陈:吸引高校毕业生进社区?重在政策倾斜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