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大学 > 新闻公告 >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应邀为兰州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作线上学术讲座

2020-11-09 0 新闻公告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11月1日上午,章黄学派重要传承人、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宁为兰州大学古文字学强基班作了题为“文献文字与出土文字”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兰州大学陈晓强教授主持,敏春芳教授、魏宏远教授、2020级古文字学强基班以及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王宁教授认为,汉字是具有五千年历史且从未间断的成熟表意文字,并经受住了汉字简化、普及教育的考验及信息时代的挑战。古文字研究要肩负起古籍整理与古文字数字化的重任,古文字学习也要注重与现代接轨。王宁教授对比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文字,认为传世文献中的文字具有整理程度高、历史积淀厚、数量大、有语境等优点,但传世文献文字经隶楷转写已失去原貌,且其内容叠加了不同时代的理解,需要进行分析。出土文献文字异文众多,字形存真,具有时间底线,是补充传世文献的重要材料,但出土文献具有整理程度差、语境不足等缺点。基于传世文献的古文字学与基于出土文献的古文字学既有差异,又有互补。王宁教授以高中教材对“不敢加兵谋魏”中“加”字的错误注释以及清朝赵翼对“猖獗”一词的考证为例,说明了古文字学以“小学”通经史、以形音义互求为基本研究方法的特点;以“折”“春”“舞”“眉”等字在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为例,说明了古文字学重视汉字形体发展链条、讲求“双重证据法”的特点。

王宁教授指出,古文字学习应以《说文解字》为枢纽,不学《说文》,将“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她以“薄”字为例,讲解了《说文》构字的层次结构以及汉字系统的建构;以“论”“轮”等字为例,展示了《说文》所呈现的汉字构形系统。王宁先生还强调,小篆字形作为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最后一种字体,贮存了文字演变过程中的诸多现象,因此《说文解字》是古文字研究的根。

讲座最后,针对古文字强基班同学的迷茫与疑问,王宁教授指出,在学科划分过细的情况下,古文字强基班学生的学习,要以文字学为基础,同时要重视对文献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王宁教授分享了自己硕士期间研读《说文解字》多遍的经历,恳切地告诫同学们要静下心、慢慢来,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王宁教授说:“古文字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勤奋和坚持,切不可妄想一蹴而就,而是要不断积累,拿知识补知识,学会找知识,用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此过程中学会阅读、积累、梳理、探究,要‘学会学习’,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自己对文化的感受。”

兰州大学古文字强基班扎根西北,甘肃是出土文献大省,在此背景下,探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关系非常重要。讲座中,王宁教授也为教师们解答了兰州大学古文字学强基班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困惑。魏宏远教授认为,王宁教授的讲解大气磅礴、高屋建瓴,极具国家视野、现代化视野及国家情怀,对今后兰州大学古文字强基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物简介】

王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基础教育教学教材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至“十二五”规划语言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等学术职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应邀为兰州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作线上学术讲座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