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建设的“院士视角”
对于很多国内高校而言,2017年9月2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很多高校的发展道路由此改写—— 一个巨大的机遇摆在了它们面前,与此同时,与机遇相伴的挑战也成为了它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近日,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天津工业大学迎来了建校60周年。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一场由多位高教界院士参加、以“双一流”建设为主题的论坛,在天津工大的校庆期间举行。
面对“双一流”,尤其是在其中起到基础作用的“一流学科”建设,这些身在高校的院士们,有着怎样的真知灼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俞建勇:
明确一流学科建设总布局
在俞建勇看来,一流学科的建设首先需要思考并明确的是,我们究竟要建成一个怎样的一流学科。在这其中,“怎样”是高校需要聚焦、思考的关键词。
“所谓‘一流学科’,首先要能够起到引领支撑作用,要引领国际相关学科发展,进而支撑我们国家的战略需求。”
除此之外,俞建勇表示,一流学科还应该具备三个要点,即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培养高质量一流人才;基于雄厚学科体系产出重大知识产品,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以及争取成为国际一流学科,成为国际教育、科技充分交汇的学术平台。
“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一定要解决总体布局问题。”俞建勇说,首先是明晰学科中的变与不变。“学科发展与时代发展是同步的。新时代对于学科领域会产生新需求,同时,新时代相关技术又会有新发展,进而推动学科发展。”因此,高校要协调好创新和学理之间的关系。
有了好的布局,就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人才培养。而“引育并举”是俞建勇眼中最适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措施。
“所谓引育并举,就是指在引入一些领军人才,从而带动现有重点学科发展的同时,大力培育中青年人才,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俞建勇解释道。
他还建议,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还要重视教师们的参与度,“教师要更多地参与到学科建设发展中,变成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因为学科建设并不只是几个学科建设带头人的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刘吉臻:
一流学科建设需要群体发力
在发言中,刘吉臻表示,学科建设,特别是一流学科建设是高校整体发展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所学校不可能把所有学科都办成一流学科,但如果条件允许,高校就要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建设一流学科。
在刘吉臻看来,在高校中,一流学科应该是一个相对高层次、师资汇聚的基地。高校围绕着一个点,从国内外汇聚高端人才。同时,一流学科也应该成为高层次、高水平学术研究的平台,成为重大研究成果产出的基地,以及相关领域领军人才培养的摇篮。这其中,既要包括学生群体,也应该包括老师群体。最后,一流学科还应该成为先进的办学思想、理念和制度的创新源泉。
“倾全校之力长期坚持建设好至少一个一流学科,对高校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件事讲起来很简单,但要使全校上下形成共识、一致行动却非常困难。如果做不好,很可能造成内耗。”刘吉臻说,“一所学校进入了‘双一流’,受益的是学校里的每一个人。办好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学科,培养好人才,做好社会服务,这是国家对我们的需求,也是大学应该为国家承担的责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陈军:
两个抓手抓起一流学科
针对一流学科建设的问题,身为一院之长的陈军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一流学科建设的两大主抓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国家发展进步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教育的目的是‘教人不惑,教人不忧,教人不惧’。”陈军解释道,所谓不惑,要求教师教好学生的基本知识。不忧是指要满足人才基本的物质需求。而不惧则是要求科研者无惧于权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毕竟在世界科学研究的进程中,一些基本理论和重大突破往往在刚开始时,是不为人所知的。
针对一流学科建设的第二个抓手——科学研究,陈军表示,研究者首先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因为知识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每门学科虽然有其基本的知识体系,但与此同时,各学科在新的时代又以新的方式在发展。“没有一门学科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永远都在发展,推陈出新。”
除学科本身的发展外,陈军表示,研究者还要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尤其是在学科交叉融合变得十分重要的今天,学科交叉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发言中,陈军特别强调,当前,在一流学科的建设中,我们往往比较看重学生、教师层面所发挥的作用,但在他看来,正确有效的管理也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每个学院都应该形成独特的体制、机制,从而将人们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甚至食堂大叔菜烧得好,也能够对此有所贡献。”陈军说,在这方面,人人都能起到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玉明:
研究者应具包容性和人文情怀
在“双一流”建设中,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无需赘言,而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情怀和素质呢?在发言中,王玉明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出发,表示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人文情怀。
王玉明毕业于清华大学。在那里,他不但学到了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也深受人文艺术的熏陶,并由此深深地爱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立德立言,不问西东,东西文化,荟萃一堂。这充分体现了包容性的人文情怀。”王玉明表示,梁启超根据《易经》提出的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陈寅恪在怀念王国维的碑文中提到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些无不蕴含着包容的高贵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包容,而不是全面否定,即便对西方文化也是如此。”王玉明说,不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人文社会学研究,都应有包容性的宽阔胸怀,践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对科学与技术探索中的挫折与失败,更应多多体谅宽容,从而建立一种文明和谐的学术环境。
与此同时,王玉明强调,学校是培养具有独立思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我们的学生不能成为“有用的机器”。
“在教育中,我们要强调厚德载物、诚信友善,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人性。要坚守做人的底线不动摇。”他说,在这一方面,既要强调思想品质教育,还要注重体育和美育,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新人。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一流学科建设的“院士视角”
- 上一篇:中国科大的一流密码(下)
- 下一篇:南京理工大学职称改革:没有论文也能评教授
相关推荐
- 焦扬一行访问越南和柬埔寨
- 复旦大学领导班子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专题民主生活会
- 基础医学院刘贇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酒精成瘾的表观遗传调控新机制
- 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 确保落地见效
- 复旦上医举行疫情防控应急演练
- 附属妇产科医院张锋教授团队合作鉴定出新的弱畸精子症致病基因CFAP58
- 复旦等六校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听赵启正讲述浦东开发开放的思想历程与“软成果”
- 王阳:基础教育阶段优秀生源过度集中影响教育生态
- 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陈宝生任主任委员
- 现代物理研究所马余刚院士团队在正反超核质量和结合能测量中取得重要进展
- 复旦大学构建多点位、立体化住房保障网,成就人才的职业理想、事业理想、人生梦想
- 第二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盟(USPIR)院长论坛举行
- 附属妇产科医院张锋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人类弱畸精子症的新致病基因TTC29
- 新工科 再深化 新工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
- 复旦上医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团队:与病毒竞速,做苍生健康的守门人
- 狂刷经验值,扭转旧模式! 这位复旦在线教学初试者希望学生收获“受益终身的能力”
- 复旦专家推出HER2阳性乳癌治疗“亚洲标准” “双靶”方案使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翻番
- 张维为:推动全球抗疫合作才是人间正道
- 复旦上医领导分赴附属医院调研医学生临床实习工作情况
- 复旦大学12个项目获批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立项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二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