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的一流密码(下)
人才会聚 后浪强劲
在刚刚公布的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人名单中,毕业或任教于中国科大的“80后”占比很高。据统计,中国科大目前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 422人,占教师总数的1/3;“国家优青”“青年拔尖”“青年长江”人才不重复统计217人,在高层次人才中占比超过半数,引进入选数名列全国高校前列。
地处中部城市合肥,却能吸引一大批高端人才,学校成为科研人员安放下一张书桌的乐土。原因何在?
“科研人员更看重人才集聚之后的灵感和火花。”中国科大人力资源部部长褚家如说。
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很早就开始了人才布局:从中国科大起步,他将学生派往世界各地。2008年,潘建伟带领德国团队整体回归,其他年轻人也陆续回国,组成了一支精干的团队。团队中,潘建伟、陈宇翱、陆朝阳师生3人先后获得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菲涅尔奖”,传为佳话。
为了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中国科大除了提供生活上的便利,还有多种形式灵活的青年教师培育基金,以保证每个年轻人都有机会拿到启动资金,快速进入角色。学校还斥资数亿元建设公共实验教学中心,购置一批急需、通用的大中型仪器设备,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此外,中国科大也十分重视“土著”青年教师培养。2009年启动至今,“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已累计派出345人。据记者了解,批准他们出去的唯一条件,是所找的实验室和导师必须是国际一流水平。
中国科大的考核方式也颇为独特。取代定量考核的是一个学术交流会,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总结3~5年的阶段性工作。“通过学术交流会可以了解别人的工作,相互激励,摆正自己的位置,也能找到潜在的合作伙伴,很受大家欢迎。”中国科大“百人计划”教授吴涛说。
科教报国 成果显著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京沪干线”广域量子通信骨干网络工程、光量子计算机、铁基高温超导材料、单分子科学、暗物质粒子探测……近年来,中国科大在多个前沿科技领域成果迭出,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潘建伟团队取得诸多突破,荣登《物理世界》公布的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十大突破榜首并荣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潘建伟说:“中国科大很早就重视量子信息研究,有学校的支持,我们才能深入做下去。”
陈仙辉1992 年博士毕业留校建立实验室,此后便开启了寻找新一类高温超导体的征途。20年后的2013年,连续空缺3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由赵忠贤、陈仙辉等人获得。“坚持原始创新是科研人员的生命。”陈仙辉在这一问题上毫不妥协。
从攻克“两弹一星”、筹建同步辐射加速器到研究铁基超导、光量子计算机……科大人尤其喜欢在科研前沿和“无人区”探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学科交叉,不断产出原始创新成果。
目前,中国科大主导完成的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7次,《科学》《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各1次,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6次,入选次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中国科大有13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SCI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连续7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同时,中国科大还是最早依托大学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的高校,已经拥有1个国家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室、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18个中科院重点科研机构。
顶天立地 服务地方
1969年,中国科大南迁,一穷二白地在合肥异地重生。近半个世纪之后,中国科大成了这座城市的“创新名片”。
近年来,中国科大既“顶天”又“立地”,除了围绕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产出高水平成果,还积极服务安徽省、合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先后孵化培育高新企业100多家,科大讯飞、科大智能、国盾量子通信等已成为知名的龙头企业。
2012 年,中国科大与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共建合肥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研院),支撑合肥高科技产业发展。
“科大的技术偏基础,希望通过先研院把这些技术推向市场。”中国科大科研部副部长、先研院副院长李俊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的合作形式以联合实验室为主。
该模式一经推出就颇受地方企业青睐,为确保研发质量,先研院对合作者设置了每年300万元研发投入的门槛,但来访者仍然络绎不绝。
截至目前,先研院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552人,累计授权专利52项,获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 项、银奖1 项,先后建设联合实验室49家,工程应用中心10家,孵化创新型企业206家。
先研院还同芜湖市繁昌县探索了“繁昌模式”——同地方政府合作,针对当地产业园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弱的共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反响热烈。据介绍,“繁昌模式”将向省外推广。
安徽之外,中国科大也不断加强校地合作,如与上海浦东新区共同推动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
2017年12月底,中国科大正式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探索和推进“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的“科大新医学”建设,未来将造福百姓、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据悉,随着安徽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合肥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大将搭建更大的科技成果转移网络,辐射全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国科大的一流密码(下)
- 上一篇:中国科大的一流密码(上)
- 下一篇:一流学科建设的“院士视角”
相关推荐
- 建党百年高校示范微党课引发热烈反响
- 复旦90后,好样的!她坚守讲台续写支教故事,他深入群众接力扶贫长跑……
- 党支部建设靠什么、要什么、怎么干?校党委书记焦扬为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专题轮训讲开班第一课
- 跨时区、全外语的“云”课程怎样上?两位复旦外教来支招
- 复旦大学刘星/马兰团队发现伏隔核D1神经元亚群介导厌恶情绪产生
- 张涛甫: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
- 多图直击复旦大学升旗现场!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
- 附属华山医院与法国签署医学研究合作协议
- 39个百姓学习之星、38个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揭晓 上海第16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
- 【新时代@教育】复旦地球科学首进ESI全球前1%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全球第26
-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举行
- 张维为:这四波爱国主义热潮,造就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自信的一代人
- 南京理工大学职称改革:没有论文也能评教授
- 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2021—202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工作会议举行
- 《2021年上海消费市场大数据蓝皮书》首次正式发布
- 坚决防控重大安全风险,切实守牢安全防线,复旦大学召开全校安全生产工作大会
- 范勇鹏: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解码·自信中国·中国式民主就在你我身边)
- 为人师表,献身医学!各界人士沉痛送别我国介入心脏病学奠基人陈灏珠院士
-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高春雷、吴施伟团队合作 解密二维磁性材料之堆叠与磁耦合间关联
- 复旦大学董健获第十六届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