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HIST风景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创新联合团队获世界遗产数字化保护全球竞赛二等奖
4月11日,“我们的世界遗产——信息科技的变革效应”全球大会(OUR WORLD HERITAGE – Transformational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lobinar 2.0)在线上举行。大会公布了为期四个月的“世界遗产数字化保护全球竞赛”结果。同济大学风景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创新团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联合团队提交的“武陵源自然文化透镜——基于增强现实的世界遗产解说系统”竞赛方案,作为唯一入围的中国项目荣获二等奖。该方案将在2022年举行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论坛上向全球展示。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风景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创新团队成员包括教授韩锋、助理教授杨晨、建成环境技术中心教师臧伟,以及团队学生李婧、程安祺、王溪、刘诗楠、孙畅、李琪琳、孟钰。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拥有近50年的历史,它就像一座希望的灯塔,为保护世界上最珍贵的遗产地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今天,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理解和使用遗产的方式:集体知识和大数据逐渐成为遗产保护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增强了《公约》决策和遗产管理过程的透明度;包括社交媒体在内的数字技术正不断促进遗产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遗产地社区也期待着利用新的技术更加深入地参与到遗产地的保护、解说和发展中来。为了充分探讨《公约》如何适应这一历史性转变,2020年底,由全球世界遗产专家和实践者共同发起了“信息科技的变革效应”(Transformational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国际会议和竞赛活动,作为“我们的世界遗产”(Our World Heritage initiative)全球倡议的组成部分。该倡议是2021年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世界遗产国际行动,相关活动将持续一年。
此次国际竞赛的主题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世界遗产的监测和解说,并提升社区的参与程度”。自今年1月发布以来,共吸引了来自91个国家的900余名从事世界遗产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政府官员、社区成员、技术人员、保护组织参与讨论,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6处世界遗产地提交了竞赛方案。组委会先后于2月6日和4月10日举行了两次全球研讨会,邀请了125名演讲者进行线上交流。首轮评审共有9个遗产地竞赛方案入围,并受邀提交最终方案。经过又一轮的国际专家指导和评审工作,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
同济-HIST联合团队提交的“武陵源自然文化透镜——基于增强现实的世界遗产解说系统”方案聚焦武陵源世界遗产阐释和社区发展协同这一核心问题,依托团队负责人韩锋教授领衔的“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武陵源试点”项目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项目,将数字化解说纳入世界遗产保护体系,面向未来探索世界遗产解说的创新工具。通过大量现场调研和访谈,识别武陵源世界遗产的多层次价值和地方社区的世界遗产认知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增强现实技术在世界自然遗产解说领域的应用开展试验,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阐释世界遗产的多元价值,为地方社区理解世界遗产价值和保护要求、参与世界遗产解说行动、促进世界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协同提供创新技术平台。该方案通过世界遗产多元价值识别、世界遗产地理信息系统构建、自然遗产增强现实解说系统设计、社区参与机制与技术支撑设计等内容,建立了以“武陵源自然文化透镜”为核心概念的解说系统。在4月10日举行的颁奖大会上,该团队成员李婧、程安祺对竞赛方案进行了详细汇报,引发了参会专家们的热烈讨论。
获奖团队将受邀参加2022年举行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纪念论坛(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Forum 50th Anniversary),团队成员将受邀参加由欧盟资助的ILUCIDARE建成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营。此外,国际知名科技企业Timelooper(美国)、Cintoo(法国)、CapturingReality(斯洛伐克)、Zoller+Fr?hlich(德国)、WorldSensing(西班牙)等为获奖团队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产品免费使用权,支持团队进一步优化方案,推进中国和全球世界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和实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同济-HIST风景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创新联合团队获世界遗产数字化保护全球竞赛二等奖
- 上一篇:中国民航局-同济大学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 下一篇:同济大学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相关推荐
- 同济大学家访式教学:用真情、传讯息、达共识
- “党旗下成长”同济大学庆祝建党百年主题报告会开讲,大中小同济人携手共上思政大课
- 医学院结核菌免疫逃逸机制重要研究成果入选健康报社组织评选的2020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 我校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再创佳绩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打造多维心脑血管疾病科普体系
- 市第十六届运动会足球赛第三轮赛事举行 同济男子校园组小组出线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吉伟教授、黄云辉教授关于锰基氧化物电催化剂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 新增18个,同济大学4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同济大学戈宝学教授团队发现新的结核病易感基因
- 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记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同济大学教授贝斯科斯(Dimitri E. Beskos)
- 校长陈杰与毕业生代表座谈,共话“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
- 郑时龄院士获“上海市教育功臣”荣誉称号
- 中外师生同庆中秋、共迎国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举办“手塑饼同月,心祈世团圆”活动
- 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② |让2035为人才培养赋能
- “中国精神”大讲堂第五讲“西柏坡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线上线下开讲
- “深埋近距离地铁隧道穿越敏感建构筑物关键技术及装备”工博会获大奖
- 2019上海妇女理论研讨会暨“女性?使命?成长--汇聚新时代的爱国力量”报告会举行
- 2020年同济大学“同行计划”暑期实践锻炼启动,学子赴多地磨砺成长、强化担当
- 中国中车与同济大学联合研制的国内最大功率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完成牵引等系列性能试验
- 在奋斗中谱写青春之歌——“2020年同济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剪影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