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时龄院士获“上海市教育功臣”荣誉称号
第34个教师节之际,每5年评选一次的“上海市教育功臣”揭晓,8位优秀教师获此殊荣,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表彰,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郑时龄名列其中。颁奖仪式9月8日下午在上海大学举行。当天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市委副书记尹弘,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诸葛宇杰,副市长翁铁慧等市领导亲切接见了郑时龄院士等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与他们热切交流。


郑时龄院士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评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始终怀着对身为教师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人才培养置于首位,在近40年的为师生涯中,坚持探索、勇于实践,用科学高效的方法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为人、为师、为学的楷模,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城市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他很早就开始探索在课堂上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遇到社会上出现新的热点,他总是尽可能结合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
他先后荣获“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教育部“国家教学名师奖”(2008年)和“教书育人楷模”(2012年), 他领衔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建筑评论》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他负责的“‘历史、理论、评论’三位一体的建筑理论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改革项目荣获2017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郑时龄院士关心学科整体发展,主持完成的中科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科的未来发展》和咨询课题《关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和城市建筑的若干问题及建议》,获高度重视,已汇总为红头文件供各部门研究学习。
他积极引领学科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郑时龄院士就开始关注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他1999年撰写出版著作《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曾获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结合最近20年上海近代建筑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结合他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上海近代历史建筑与风貌区保护研究》,他历时3年重新撰写《上海近代建筑风格》,近日刚刚完稿。
作为一名知名的建筑师,郑时龄院士倡导学科要服务社会,主动深度参与城市建设,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为更好的建筑、城市、未来而努力奋斗。他曾主持南浦大桥的建筑设计、朱屺瞻艺术馆、浙江海宁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复兴高级中学、格致中学、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杭州中国财税博物馆、上海外滩公共服务中心等50多项工程的设计,并荣获多项省部级以上优秀设计奖。近年来,他还参与了黄浦江两岸城市设计、崇明岛东滩生态保护规划、新江湾城、浦东美术馆、博物馆东馆等项目的评审、策划和咨询工作,一直关注着这些新生的建筑和城市的空间。
自2000年以来,郑时龄院士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和筹办工作,并担任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世博会组委会主题演绎顾问、世博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参与世博会的规划和展示的审查工作,还承担完成三项有关世博会总体规划、场馆建筑等的研究课题。直至今日,他仍在参与后世博的规划和建设。
他还作为核心专家参加《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编制研究工作,并主持《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文化建设目标和策略研究》等科研课题。自2004年担任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以来,他积极参与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他还为上海援疆建设工作、援滇工作做出了贡献。
为了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有更好的发展,郑时龄院士直到今天依然不知疲倦地坚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第一线,不辞辛劳地奔忙于国内外各种学术和公共的会议与活动,一心只为推动他一辈子心头所系的“更好的建筑、更好的城市、更好的未来”。
谈起为师之道,郑时龄院士引用诗人何其芳诗作《生活是多么广阔》中的一句诗来抒怀:“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
(相关视频链接1:https://news.tongji.edu.cn/catv/index.php?classid=5699&action=video&id=1255&t=show)
(相关视频链接2:https://news.tongji.edu.cn/catv/index.php?classid=5701&action=video&id=1256&t=show)


郑时龄院士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评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始终怀着对身为教师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人才培养置于首位,在近40年的为师生涯中,坚持探索、勇于实践,用科学高效的方法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为人、为师、为学的楷模,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城市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他很早就开始探索在课堂上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遇到社会上出现新的热点,他总是尽可能结合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
郑时龄院士在作学术报告
郑时龄院士与培养的研究生在一起
郑时龄院士曾开创性地开启了多种课程的教学,包括《西方建筑史》《建筑理论》《艺术史和建筑评论》等。很多课程都是在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开设的,他就坚持边学边上,不断完善。自1992年起,他开始为建筑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建筑评论”课,这是一门全新的、涉及内容及其结构极其庞杂的课程,完全没有现成可参考的素材。他边教学边整理教材,历时9年出版专著《建筑批评学》,首创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系统方法,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他先后荣获“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教育部“国家教学名师奖”(2008年)和“教书育人楷模”(2012年), 他领衔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建筑评论》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他负责的“‘历史、理论、评论’三位一体的建筑理论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改革项目荣获2017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郑时龄院士关心学科整体发展,主持完成的中科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科的未来发展》和咨询课题《关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和城市建筑的若干问题及建议》,获高度重视,已汇总为红头文件供各部门研究学习。
他积极引领学科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郑时龄院士就开始关注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他1999年撰写出版著作《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曾获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结合最近20年上海近代建筑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结合他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上海近代历史建筑与风貌区保护研究》,他历时3年重新撰写《上海近代建筑风格》,近日刚刚完稿。
作为一名知名的建筑师,郑时龄院士倡导学科要服务社会,主动深度参与城市建设,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为更好的建筑、城市、未来而努力奋斗。他曾主持南浦大桥的建筑设计、朱屺瞻艺术馆、浙江海宁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复兴高级中学、格致中学、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杭州中国财税博物馆、上海外滩公共服务中心等50多项工程的设计,并荣获多项省部级以上优秀设计奖。近年来,他还参与了黄浦江两岸城市设计、崇明岛东滩生态保护规划、新江湾城、浦东美术馆、博物馆东馆等项目的评审、策划和咨询工作,一直关注着这些新生的建筑和城市的空间。
自2000年以来,郑时龄院士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和筹办工作,并担任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世博会组委会主题演绎顾问、世博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参与世博会的规划和展示的审查工作,还承担完成三项有关世博会总体规划、场馆建筑等的研究课题。直至今日,他仍在参与后世博的规划和建设。
他还作为核心专家参加《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编制研究工作,并主持《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文化建设目标和策略研究》等科研课题。自2004年担任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以来,他积极参与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他还为上海援疆建设工作、援滇工作做出了贡献。
为了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有更好的发展,郑时龄院士直到今天依然不知疲倦地坚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第一线,不辞辛劳地奔忙于国内外各种学术和公共的会议与活动,一心只为推动他一辈子心头所系的“更好的建筑、更好的城市、更好的未来”。
谈起为师之道,郑时龄院士引用诗人何其芳诗作《生活是多么广阔》中的一句诗来抒怀:“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
(相关视频链接1:https://news.tongji.edu.cn/catv/index.php?classid=5699&action=video&id=1255&t=show)
(相关视频链接2:https://news.tongji.edu.cn/catv/index.php?classid=5701&action=video&id=1256&t=show)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郑时龄院士获“上海市教育功臣”荣誉称号
相关推荐
- 同济大学风险管理与应急传播研究院揭牌成立
- 同济大学郭重庆院士荣获第七届管理科学奖特殊贡献崇敬奖
- 学校党委启动第七轮巡察工作
- 云赏同济园④:一组最新美图带您“云中漫步”四月的同济校园
- 【东方卫视】周彩存团队:刷新肺癌诊疗的“中国速度”
-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校长、意大利驻沪领事馆总领事来访我校
- 物理学院程茜团队发明“多模态光声分子成像和肿瘤诊断系统”,早期肿瘤诊断无创精准
-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何成为我校干部作《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
- 同济大学组织首批重点地区返沪教职员工开展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
- 潜心研究激光薄膜器件出成果、出人才——记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者王占山教授及其团队
- 校领导检查指导秋季学期学生返校和疫情防控工作
- 课程思政③|车行万里路不偏——“车辆工程”专业课程链课程思政建设纪实
- 我校荣获多项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荣誉
- 同济大学中德学部指导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
- 第二届国际道路安全创新论坛暨智慧交通安全驾驶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
- Physical Review Applied报道徐象繁课题组和周俊课题组发现铁电聚合物中的声子重整化效应
- 从剧院走入“云”端,同济大学与上海昆剧团合作打造学生版《长生殿》预热启动
- “同行滇西 济兴云龙”主题报告会举行,校地共话云龙交通振兴发展
- 同济大学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召开
- 我校与长江大学召开2021年“一帮一”行动工作协调会,推进就业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