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未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第六届、七届民盟中央委员,第九届、十届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第十一届、十二届民盟上海市委名誉副主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罗小未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6月8日6时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6月12日上午,罗小未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市宝兴殡仪馆举行。
罗小未先生逝世后,丁仲礼、陈晓光、蒋树声、张宝文、邹晓东、张梅颖、张平、徐辉、龙庄伟、张道宏、俞泽猷、李重庵、索丽生等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的领导同志与老领导通过来函、来电、敬献花篮等形式表示哀悼、慰问。
陈群、方守恩、陈杰、陈铁迪、吴启迪、张圣坤、郑惠强、黄鼎业、伍江、蒋昌俊、吴志强、徐建平、吕培明、吴广明、顾祥林、方平、冯身洪、雷星晖、陈义汉等国家部委、上海市、同济大学的领导与老领导,以及程泰宁、郑时龄、马国馨、魏敦山、常青、孟建民、吴志强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Joseph Rykwert、Nancy Royal等国际友人通过不同方式慰问。
中央统战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统战处、中共杨浦区委统战部等单位和组织,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上海建筑学会、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华杰仁爱基金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出版社传媒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学报》编辑部、《新建筑》杂志社、《建筑师》杂志社等学术机构和相关单位,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全国各高校建筑(城市规划、设计)学院通过发来唁电、敬献花篮等不同形式表示悼念。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常务副校长伍江、党委副书记冯身洪、郑时龄院士、常青院士以及同济大学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席丁光宏,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市委统战部原副部长周箴,市委统战部党派处处长刘红,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汪大绥、汪孝安、唐玉恩,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界来宾代表,罗先生的同事、弟子、生前故旧、亲朋好友以及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师生等前往送别,缅怀罗先生先生的辉煌人生、崇高风范和卓越成就。方守恩介绍罗小未先生生平, 伍江主持遗体告别仪式。
罗小未先生籍贯广东番禺,1925年9月10日出生于上海,是我国著名建筑教育家,建筑史学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民盟上海市委原副主委。
罗小未先生1948 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工学院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48年3月至1950年12月在上海美商德士古洋行工程部任绘图员、助理建筑工程师。1951至1952年在圣约翰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任助教。1952年院系调整,随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师生并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历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0年起任教授。
罗先生是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在半个多世纪的事业生涯中,她一直投身于外国建筑历史、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是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教研室创始人之一,早在1950年代,她就开设了国内最早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课程。自1980年代起,她不断考察、追踪和引介世界建筑发展的新思潮和前沿理论,开设了国内最早的现、当代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并致力于建筑历史与建筑理论、建筑评论以及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索。她的建筑史教学与研究视野广,造诣深,学术成果丰硕。她曾主持编著西方建筑史教材近十部,其中的《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是国内建筑院校传播最广、使用最持久的建筑史教材和专业参考书。她的代表作《现代建筑奠基人》,以及关于后现代建筑多元主义思潮的学术论文,对中国当代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2006年,她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罗小未先生在晚年始终关心我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同济大学建筑学科的发展献计献策。
罗先生是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建筑学家。她不仅在同济大学,也在全国范围建筑学教育和学科发展中一直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在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自1980年代起,她在国内各大建筑院校和科研机构巡回讲学,介绍国外建筑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为青年学子打开国际视野的窗口。她曾任中国建筑学会第四、五、六、七、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七、八届理事会理事长,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罗先生是《时代建筑》期刊的创办人之一,1985年至2001年间担任期刊主编,1985年至今担任历届编委会主任,获得了《时代建筑》“终身荣誉奖”。她还担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顾问,参与多种类型项目的评审评奖活动,是部分重大建设的直接见证人。
罗先生是当代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使者,长期推动国际间的学术合作,在国际建筑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她曾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印度等许多国际论坛、大学讲堂和会议上作报告,兼任世界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1986年起担任意大利国际建筑杂志《空间与社会》的顾问,1987年被选为国际建筑协会(UIA)建筑评论委员会(CICA)委员,1998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士(Honorary Fellow,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的称号。1999年,她曾担任《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编委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与国内外著名建筑历史理论家合作,为第20届国际建筑协会(UIA)大会完成了历史性的世界建筑史十卷本编辑出版工作。同时,罗先生在多种国外杂志和书籍上撰文,介绍中国丰富多样的建筑、园林与城市文化,为世界了解中国建筑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同济大学建筑类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罗先生是上海近代建筑与城市研究以及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拓者。1980年代末以来,她长期关注并开展上海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最早将历史建筑置于城市文脉中进行解读。她主编的《上海建筑指南》《上海弄堂》《上海新天地》以及《上海老虹口区北部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等一系列专著,都是研究上海近代城市与建筑的重要成果,也对推动近代建筑遗产的价值认识意义深远。同时,罗先生还直接影响了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立法工作,直到晚年还常常作为重要专家积极参与上海城市建设的讨论,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奔走呼吁,并直接指导了淮海路风貌街,外滩信号塔,外滩3号、6号、9号、12号和18号的修复改造,以及 “新天地”和“外滩源”的保护改造项目,为上海的城市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罗先生于1952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对同济民盟的发展作出了特别贡献。她曾任民盟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第六届、七届民盟中央委员,第九届、十届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第十一届、十二届民盟上海市委名誉副主委,还先后担任上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并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代表民盟中央做了精彩的参政议政发言。她是中国民盟的优秀代表。
作为杰出的建筑教育家,罗先生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众多学生,其中很多都卓有成就。在大家眼中,罗先生视野宽阔,开放包容,洞察敏锐,学养深厚,对事业勇于创新,锲而不舍,始终是后辈学术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其嘉言懿行垂范后学,薪火相传,桃李芬芳。罗先生热爱生活,仪表优雅,热情待人,与大家亲如一家,在业内业外、国内国外广交挚友,德高望重,是建筑界一直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教授。她与李德华先生相濡以沫、同甘共苦,走过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成为令人倾羡的伉俪和楷模。
罗小未先生的逝世,是同济大学的重大损失,更是中国建筑和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罗先生留下的建筑思想、教育理念以及大量著作,将永为我们所景仰和学习。罗先生的精神将激励后人奋进前行。(图/江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罗小未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相关推荐
- 同济大学入选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
- 【上海杨浦】“救死扶伤是一份光荣的使命!”今早,杨浦50名白衣战士出征武汉!
- 读懂细胞编程语言 提高克隆胚胎成活率
- 同济大学2020年度“卓越科研育人”师生共创项目立项,通过“传帮带”夯实学子科创基础
- 薛念文: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 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代价值
-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德国发展报告(2020)》发布
- 升国旗、唱国歌、告白祖国,同济大学师生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
- 同济创新创业日暨“疫情下的加速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举行
- 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创作的《中国精神》系列动画短片在“学习强国”平台发布
- 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校长一行来访
- 同济大学师生热议全国两会胜利召开
- 同济医学四位教授荣获2020年“上海医务工匠”荣誉称号
- 南京路步行街管理办公室来函感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南京路步行街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 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
- 同济大学与上港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 学校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综合演练
- 一批对德合作新平台接连宣告成立,同济大学开创对德合作交流新局面
- 从剧院走入“云”端,同济大学与上海昆剧团合作打造学生版《长生殿》预热启动
- 2018“‘蓉漂’人才荟”——走进同济大学系列活动在校举行
- 同济大学召开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座谈会暨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意见征求座谈会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