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对德合作新平台接连宣告成立,同济大学开创对德合作交流新局面
10月22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创新与竞争研究所所长、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迪特马尔·哈霍夫(Dietmar Harhoff)教授从我校党委书记方守恩手中接过聘书,受聘成为同济大学名誉教授。“哈霍夫教授的加入必将在我们已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知识产权学科的对德合作交流。”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负责人说。
近日,同济大学接连成立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中德机械工程中心等一批对标高水平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的中德合作新平台,进一步拓展同济大学与德国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由此开创了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新局面。校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高度重视、亲自谋划,分别出席中德合作研讨会及相关合作新平台的揭牌仪式并致辞。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多萝特娅·鲁兰德(Dr. Dorothea Rüland)也出席了多个中德合作新平台的揭牌仪式及研讨会。
10月16日,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部协同下,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德学院共同建设的“同济大学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揭牌。研究院将依托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创新创业、科技金融等学科优势,设立金融研究所、项目管理研究所、工业工程研究所、城市管理研究所、创新创业研究所五大研究所,致力于为中德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支撑,为解决两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决策支持和整体解决方案,为推动中德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输送大量拔尖经济管理人才。
同日,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德学院共同建设的“同济大学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揭牌。研究中心将设立控制学科、计算机学科、微电子学科、信息与通讯学科、电气学科等5个分中心,致力于构建前瞻性、战略性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平台,融入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围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联合德国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牵头共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承担国家科技项目、上海市及地方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开展双学位联合培养等教育,以及面向“一带一路”需求的高端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
10月18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中德学院共同建设的“同济大学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揭牌。联合研发中心将围绕汽车动力电动化、驾驶智能化和整车平台化等核心主题,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影响力的中德汽车前沿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的中心、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高科技成果的发源地和高水平国际交流的窗口。
同日,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中德学院共同建设的“同济大学中德机械工程中心”揭牌。中心将加强中德两国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学术往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借鉴德国机械工程基础学科教学模式,贯通本、硕、博联合教学,培养具有同济特色的一流人才;围绕工业4.0本土化研究与应用,与德国高校和工业界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引领中德机械工程合作项目;与德国高校联合建设智能创新实践基地,服务于教学、研究和企业。
此外,10月16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部与同济科技园共同建设的“同济科技园中德众创空间”揭牌成立。该众创空间将充分依托同济大学中德合作资源,为大学科技园区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建立对德交流的渠道,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学科技园区推进科技创业国际化服务功能建设的有益尝试。
我校副校长吴志强表示,同济大学成立新一批以四所中德研究机构为主的对德合作新平台,是为了进一步整合力量,加强与德国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紧紧围绕中德两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着力提升中德教育和人才资源之间的协同效力,推动对德全面深度合作取得更大实效,以创新性联合成果携手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作为中国对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我校现已形成对德交流的传统、优势与特色。多年来,我校与德国合作交流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成效十分显著。在2014年10月中德两国政府联合发表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同济大学中德学部被称为“是共同落实高校紧密合作的成功典范”。在2015年10月28日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推出的首个《中国战略2015-2020》中,同济大学中德学部框架下的中德工程学院以及中德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再次作为中德高校合作的典范被写入战略文件中。
我校现已与德国38所大学、32所应用技术大学、5所商学院、4所设计学院和艺术大学建立了校际或院际之间的合作关系,设有28个本科双学位项目、27个硕士双学位项目和4个博士双学位项目。中德青年互访交流活跃,每年前来我校留学的德国学生近千人,其中八成为长期生。我校每年赴德国学习交流的学生也近千人,其中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近年来,我校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对德教育、科研等领域合作交流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对德人文交流。2017年3月,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成立,被列为教育部中德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之一。中心成立以来,在加强中德人文交流研究、推进中德人文交流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致力于为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一批对德合作新平台接连宣告成立,同济大学开创对德合作交流新局面
相关推荐
- 我校将“五育”元素融入学生社区建设,全面提升社区育人功能
- 法学院全体党员师生深入开展“国家宪法日”普法宣传活动
- 同济学子“SCIP+”绿色化工创新创业大赛斩获二等奖
- 方守恩陈杰看望慰问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一线工作人员
- 同济大学2020年首份本科生录取通知书已送达
- 同济大学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主论坛开幕,22场学院学科分论坛开讲
- 2020年同济大学新年贺词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⑧|向城市黑臭水体“亮剑”
- 学校举行老领导迎新座谈会
- 我校工程结构服役性能演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建设计划论证
-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迎来建院100周年,同济东方中德医学院、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揭牌
- 教育部党史学习教育高校第六指导组与同济大学校领导共同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
- 刁弥团队在《自然-可持续发展》上发表论文,研究发现网约车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影响尚不显著
- 同济大学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
- 二硫化钼共价组装超结构用于锂/钠离子电池,同济教授为解决二维层状材料能源应用中的固有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 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获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同济大学这堂特别主题团课的讲台设在武汉方舱医院,约20万名青年学子在线听课
- 我校开展学生返校疫情防控应急演练
- 同济大学联合举办“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学术会议
- 2018浦江创新论坛举行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