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到国务院感谢信
新闻网讯 近日,我校附属第一医院因在驰援湖北、抗击疫情工作中的突出贡献,收到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来的感谢信。全文内容如下:
感谢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为有效缓解湖北省和武汉市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供需矛盾,迅速强化湖北省和武汉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在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下,我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安全有序、统筹协调、有力有效、及时迅速”的调派要求,从你院抽调医护力量支援湖北省和武汉市医疗救治工作,全力提高收治率、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病亡率。
你院积极响应、主动担当,在做好本省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工作的同时,第一时间集中最优秀的专家、最精良的医护团队、最先进的生命支持设备和防护用品、抢救物资,迅速赶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在救治工作中,你院充分展现委属委管医院的责任担当、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与湖北当地医务人员共同打响了荡气回肠的生命保卫战,共同度过了同舟共济的艰苦岁月,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诠释了新时期卫生健康职业精神,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湖北人民、家乡人民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可,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向祖国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在此,谨对你院及国家医疗队全体队员的勇敢逆行和无私奉献表示衷心感谢!希望你院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慎终如始,善做善成,一方面继续做实做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统筹兼顾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就医需求。希望全体医务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
2020年4月17日
白衣执甲,第一时间赴一线
1月24日,万家团圆的除夕夜,附属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却忙着申请离家——国家卫健委发出了组派医疗队驰援湖北的号召。令人感动的是,首批支援名额在短短半小时内报满。医学检验科陈培松博士在一个月后回忆时说:“从我个人的感悟来说,医务人员对疫情的责任感是天生的,似乎都没怎么思考也没怎么经过动员,自然而然就接受了一切。”他们离家,是为了其他家庭能早日团圆。
1月28日和2月7日,医院分两批再派“精兵强将”带着生命的希望奔赴一线。至此,医院驰援武汉的大队正式集结完毕,共150人。支援人员中不乏“老手”,他们曾经战胜过“非典”,比如临危受命的临时党支部书记吴健锋教授和医疗队长刘大钺教授,他们称这是“职责所在”。
和三批支援人员一同到达武汉的,还有大量医疗防护物资。这些物资的品类和数量是依前线需求而定的。疫情爆发初期,面对如此可怕的对手,前线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短缺。于是,每一批从医院运往武汉的物资,都根据前线情况进行调整,例如,第二批医疗团队就带去了大包小包的成人纸尿裤。
附属第一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来源:党委宣传部)
专业救治,“最强战队”战疫情
刚刚扎营武汉,队员们就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然而,战场情势不容乐观:陌生甚至简陋的环境、远超负荷的病患数量、短缺的防护材料……病魔借着这些“帮手”展示着它的猖狂。
但是,面对这些不利情况,队员们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大家一起动手改造。病区设计不合理,改;医疗流程混乱,改。为了更好地战斗,一切不合理的都要改。于是,支援汉口医院的第一批医疗队员们,从改造病区开始,重新设计了病区的流程图,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规范。
医疗队重新设计的病区流程图(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另一边,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隔离病区,队员们同样用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贡献着力量。这是2月13日13时,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隔离病区,一位57岁的新冠肺炎患者突然出现严重的呼吸功能衰竭。初步抢救后,患者转危为安,血氧饱和度提升到98%。可是,由于患者仍在昏迷,还需要插胃管。由于身穿防护服,护士无法用听诊器听气过水声,这时,只见护理部主任成守珍沉着地插入胃管至合适的位置,将胃管的另一端放进水杯查看气泡,并将手放到患者的腹部,感觉气过水声的震动,成功插入了胃管。“最强战队”并非虚名。
然而,支援武汉的“最强战队”只在武汉吗?不!2月21日晚,一场集结医院10多个专科、20多名专家的云会诊通过网络将广州、武汉两地相连,为一名63岁的重症患者和一名66岁的患者制定了综合救治方案。“最强战队”,动用一切可能的资源。
首次跨省针对武汉前线的危重症患者多学科远程会诊(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引领,筑起最强“红色防护墙”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医院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在这次疫情中得到了最好的检验。共产党人的精神深深印刻在医院党员心中:医学工程部主任朱庆棠带队赴武汉前,已为筹措物资奔走半月有余,在全国支援力量逐步撤离后,他与131名队员坚守到最后;作为后勤保障人员,胸外科教授陈振光、护士长郑莹连夜把找来的羽绒服物资逐一送到每名队员房门外;军人出身的林指山、麻醉科专家杨璐,克服困难把保障物资运抵驻地,保障医疗队生活所需……他们先人后己,以集体为重,用行动书写了“党员”二字该有的担当。
敢打硬仗,能打胜仗。医疗队在“驰援武汉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的带领下,成长为一支强大队伍。党组织通过开展“三会一课”、理论学习等方式筑牢政治堡垒;还通过建立健康评估、机动预备队、轮流换班等工作机制,搭建起队员心理疏导平台和康复平台。党组织的贴心关怀,让医护人员心无旁骛、信心坚定。
14名新党员对着党旗宣誓(来源:党委宣传部)
前线医护人员奋力战“疫”,远在广州的医护人员也凝聚成一股力量。抗疫特战队、抗击疫情医疗后备队,每有召唤,共产党员义无反顾冲上第一线,近百个党支部、几千名职工报名……高扬的党旗把医院内不同科室、不同岗位的人凝聚起来,形成一个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由抗疫特战队、医疗后备队、志愿者等2500多人组成的“后备大军”各司其职,坚守一线,不求回报。
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132名医护队员乘包机抵达广州(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4月7日,春暖花开,坚守武汉协和医院西院61天的附属第一医院医疗总队132名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回到广州。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教授在与队友一起返粤休整,但还未来得及回家,又再次披挂上阵,奔赴绥芬河。 在全球疫情告急之际,3月21日,中国派出专家组6人支援塞尔维亚抗击疫情,其中2名专家来自附属第一医院,他们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郭禹标教授和急诊科熊艳教授。两位教授已于近日圆满完成40多天的援外工作,乘专机回国。同时,医院再派出护理部主任成守珍主任护理师、医院控感专家刘大钺主任医师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唐可京主任医师在内的3名专家接力援助塞尔维亚。
“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是中山大学医学人永志不忘的使命和誓言。在广州,等待他们的,不仅仅有鲜花和掌声,更有后续的日常医务工作,他们将继续拼搏奋战,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到国务院感谢信
相关推荐
- 【榜样的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 ——“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肿瘤防治中心闵华庆教授访谈记
- 【省第九届大运会】我校代表队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排球比赛三个组别冠军
- 【大学习】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强化学校膳食管理——总务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的重要指示精神
- 立大志 练真功 勇担当——罗俊校长在2020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训词
- 附属第七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队被深圳市卫健委授予“深圳市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分队”旗帜
- 【聚焦升学深造】物理与天文学院:构建以升学深造为核心的第二课堂学术引领体系
- 【名师进中学】成秋明院士为珠海一中、二中师生开讲地球科学奥秘科普讲座
- 中山大学河南研究院坝道工程医院(平舆)基础设施综合试验场项目开工仪式举行
- 13台AED“入驻”深圳校区 中山大学校内再添“救命神器”
- 罗俊校长为本科生讲授思政第一课
- 援藏医生施援手 击退病魔助队友
- 【主题教育 ? 行动篇】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各党支部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 【榜样的力量】铸牢理论根基 唱响红色旋律——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部党支部
- 我校多名个人获全国及广东省三八红旗手表彰
- 我校学子在第七届岭南杯英语写作技能大赛中包揽公共英语本科组全省前四
- 山西大同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存根教授率队到我校附属第七医院交流
- 致敬抗疫英雄,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我校面向2020级新生举行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
- 【春季会·学习篇】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传达学习学校2021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
- 【主题教育·行动篇】党委学生工作部召开2019年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培训会
- 我校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座谈会
新闻公告
- 我校召开珠海校区疫情防控专题工作会议 03-16
- 【中国科学报】辣椒摄入对血管钙化的保护机制获揭示 03-14
- 我校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会议 03-14
高考招生
- 中山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