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交通大学 > 新闻公告 >

马克思主义学院技术史与人类未来工作室用前沿科技驱动思政教育

2021-12-27 0 新闻公告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

一堂思政课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学生的每一个45分钟都是宝贵的,上课除了满足考勤,他们到底可以获得什么?上海交大“三全育人”示范案例,马克思主义学院技术史与人类未来工作室这样回答,让学生的每个45分钟都变得值得!

马克思主义学院技术史二级学科的老师们在讲授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课程时,会注重分析科技发展、世界历史与国家发展三者的关系,也喜欢从技术的角度把大政方针讲实讲细。这引起了大多是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共鸣,在思政课上听到与自己科研紧密相关的国际局势分析和国内政策解读,学生既感到兴奋,又感受着科研责任的分量。

一种路径逐渐明朗起来。懂科技,能让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更贴近交大学生,所以首先需要向学生学习!而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科研中,最需要的恰恰就是展现自己、证明自己的舞台。

“技术史与人类未来工作室”应运而生。它的雏形是2018年以来学科带头人闫宏秀教授搭建的学科共同体,经过摸索实践,平台成为了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课“售后服务”。工作室的主旨,便是立足历史,面向未来。

工作室以学生为主,开展3档32场活动,研讨励智,夜读修身,让教学不止于课堂。依托多元师资跨界助力,给交大学生最大“讲台”,让教育不止于思政。呼应学生科研关注,尊重学生个人奋斗,促进师生更大循环,回归交大育人根本,使课堂科技含量提升成果初现,让成才不止于科研。

在校内,自工作室今年3月投入运作以来,累计参与人次逾千,包含来自机动、电院、材料、空天、物理、文创、媒传、农生、船建、马院等院系的各专业学生。“技术史与人类未来青年工作坊”举办2季,总计17期;“夫子夜话”举办2季,总计10期;“百工之夜”共举办5期。辐射面遍及低年级、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活动参与人数稳中有增,在交大学生间已有极好的口碑,运营已进入良性循环,品牌效应已经出现。

在周三下午的“技术史与人类未来青年工作坊”,各院系的研究生可以满怀骄傲地展现自己每日从事的专业研究,解析当前面临的核心科技“卡脖子”困局,如中国在适航标准制定中为什么话语权不强、国产工业软件为什么起步并不弱现在却远逊于人、激光雷达和计算机视觉究竟谁能在无人驾驶领域胜出等。继而,马院师生从技术发展历史与社会过程切入,将科技发展方向与国家大政方针相结合,开拓视野,激荡思维。即便是讲者自身,都能在工作坊之后感受到迅速的成长,意识到他的前途不止于实验室的方寸天地。全过程育人得到彰显,师生大循环步入正轨。思政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思政课堂外,学生讲老师听。活动举办以来,屡屡吸引马院教师前来学习,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科技素养。当他们再次站上讲台,就上出了更符合时代要求、更具交大特色的思政课,赢得了更强的信赖感,更高的抬头率。

在隔周三晚,技术史与人类未来工作室又为疲惫穿梭于实验室教学楼间的交大学子,提供了别样的文化体验——席地而坐,齐读《论语》。“夫子夜话”系列活动统合各种知识和关注面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当代话题作为切入点,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例如从科技入手的“子曰:君子不器,所以工科生里出不了君子吗”“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那清明云扫墓可还行”,或是从青年人的成长困境入手的“子曰:三十而立。对不起,我拖孔子后腿了”等,让学生在钻研科研之余,不忘历史情怀、人文关怀和家国胸怀。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团队和技术史二级学科团队集结各自课堂受众,从中国传统智慧出发,结合考古技术现实,将儒家先贤的教诲加以情境化解读,解决青年的人生困惑。

本学期,工作室在隔周三晚又推出了“百工之夜”活动。每次从牛津七卷本《技术史》中选取一个条目,选题包含排水、造船、钟表、农机、印刷等,从技术史出发探讨社会进程。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知识优势互补,参与扶贫的青年干部也有了分享故事的平台,真正做到了全员互学,共同促进。

在校外,青年工作坊成功升级,成为“科技新青年”的内容支撑,登陆全球客流量最高的科学中心——上海科技馆。以工作室为纽带,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实现馆校共建高质量模式,共同探索科技内容与国家大政方针结合的新方式,寻求科普转化的新热点。该项目于11月14日启动,两拨宣发收获5万点击。“科技新青年”启动仪式引来央广、中新社、文汇报、上海电视台、上海日报、青年报、劳动报、上海科技报、浦东融媒体中心等大量媒体关注报道。原载于文汇报的相关报道《“Z世代”青年登上科普讲台分享科研发现》于次日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对学生来说,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他们在科研之余选择前来,正说明工作室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有学生曾这样反馈道:老师,以前我只觉得课上那些话是口号,但现在我真的能感受到内心生长出来的坚定力量。今天,每日一问仍在继续:思政课堂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技术史与人类未来工作室的成功,让这个回答无比确定,让学生课上课下的每一个45分钟,都变得值得!

沈辛成 马克思主义学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马克思主义学院技术史与人类未来工作室用前沿科技驱动思政教育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