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学者丁俊:关注伊斯兰文明发展动态,全面讲好“中国之治”故事
编者按:上外中东研究所所长丁俊教授所著《伊斯兰文明的反思与重构: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研究》一书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该书关注伊斯兰世界的整体发展态势,为全面看待伊斯兰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潜心做学问,才能有立得住的作品”
从2006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到2013年以“良好”等级结项再到2016年在权威出版社出版,专著《伊斯兰文明的反思与重构: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研究》是丁俊用十年时间钻研打磨的成果,2018年该书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在他看来,文章千古事,绝非即兴之作,“学术研究不能追求过多的产量,做研究需要有真正的积淀与积累,长期的钻研和打磨过程,甘坐冷板凳,潜心做学问,不急不躁,才能出精品。”
“我自己的体会是想要出一本有影响的书或者是论文,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一个长期潜心钻研和积淀的过程。”丁俊坦言。一本《伊斯兰文明的反思与重构: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研究》,背后是十年的积淀和打磨,透过对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的深入考察,丁俊看到了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和平中正、宽容和谐的文化传统。在潜心钻研的背后,所体现的是一位中国学者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份执着。
《伊斯兰文明的反思与重构: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研究》一书,洋洋三十万言,不仅阐释了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的一系列思想主张,梳理了该思潮的代表性人物、重要研究机构和学术活动,而且评析了这一思潮的发展态势,及其对伊斯兰世界政治改革、社会变革、宗教维新以及文化创新与文明重构的现实意义与影响。该书不仅关注当代伊斯兰世界自身发展问题,而且将其与当代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相联系,从跨文化研究的视野出发,将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中正和谐之道进行比照分析,着眼于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探讨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问题。
“中间主义”思潮背后的文明互鉴
论著研究伊斯兰文明的发展态势,旨在全面了解世界文明发展动态,推动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流互鉴。提及当前伊斯兰世界,人们常因其局部动荡和媒体渲染而产生对伊斯兰世界的整体性误读,认为中东地区是冲突、动荡、恐怖、极端的代名词。但事实上,日渐兴起的“中间主义”思潮恰恰表现出伊斯兰世界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方面的积极尝试。丁俊认为,人们对伊斯兰世界的误读背后暗含西方“文明冲突论”的陷阱,体现出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的盛行。
丁俊认为,“伊斯兰世界在当代国际文明体系中是一支重要的文明力量,也是文明冲突论涉及的重要一方,我国作为坚持和平发展并快速崛起的大国,全方位关注世界文明发展动态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对伊斯兰文明发展态势的全面把握,有助于践行新时代我国确立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文明交往观。
丁俊尤其强调伊斯兰文化的中正之道与中华文化的中庸之道在思想上具有共通之处。东方文化中所蕴含的自我约束、集体主义观念等思想在当下的疫情防控等问题的处理上也显示其显著优势,中阿抗疫合作成效突出,为国际社会团结抗疫树立了典范。习近平主席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中曾指出:“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视中道平和、忠恕宽容、自我约束等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开展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一起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处世之道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回顾近代以来的学术发展,我国学界对阿拉伯文明、亚洲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东方文明的关注和研究依然欠缺,既有的研究还有很多盲点,其开拓领域还很广阔,未来国际交往中的文明对话,需要将东方文明和合共生的优良传统和相似相通的价值理念进行挖掘、汇通和融合,相关领域的研究任务艰巨而重大。
“提升对国情的认识和把握 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步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新时代、新形势对中国的国际交往与交流能力、文明的互通互鉴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参与全球治理,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交流、相逢相知相交,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了解世界文明?高校和学术界在这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丁俊看来,只有提升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关注中国经济腾飞产生的“中国经验”,还要讲好诸如中国民族宗教故事等治国理政各方面的经验。丁俊认为,“中国之治”是一个综合体,体现于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多方面。他强调,“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中国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和学术界要结合专长,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有力回击海外敌对势力对我相关制度和政策举措的攻击抹黑,助力“民心相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近年来,中东研究所的学者坚持以学术讲述“中国故事”,在国际媒体主动发声,以对象国语言分享“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对外传递“中国声音”。丁俊曾在埃及外交研究领域权威刊物《外交家》上连续发表了数篇文章,分享中国治理经验和中国智慧,讲述中阿人文交流故事,助力构建中阿人文共同体和深化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当前,中东研究所作为智库研究基地,着眼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舆论引导的功能定位,激励学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丁俊表示,中东研究所将在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下发挥所长,突出优势,坚持守正创新,协同创新,不断将区域研究与领域研究相结合,积极开展与校内外、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为建设中国特色的中东学研究体系不懈努力。
初审 / 编校 / 闫晓梦 责任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上外学者丁俊:关注伊斯兰文明发展动态,全面讲好“中国之治”故事
相关推荐
- 第十四届全国英语类专业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在厦门落幕
- 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本土汉语教师培训讲座
- 海外发声 | 上外学者潜旭明在国际期刊Araa Magazine发表评论文章:拜登执政后的中美关系与中国—海湾合作
- 姜椿芳与《演员自我修养》
- | 上外学者王欢:埃及学的前世今生
- 媒体中的上外声音(2021.1.4--2020.1.10)
- 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校领导班子调研成果交流会
- 针与线的艺术——上外国际学生体验刺绣文化
- 上外孔院院长王磊:疫情肆虐初心无改,使命在胸砥砺前行
- 上外2020孔院之声系列讲座开讲
- 《文汇报》:人人都会英语的年代外语院校怎么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国别研究,“高级定制”开启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 上外国际学生陶艺活动体验课圆满结束
- 《大众日报》| 范鸿达:贝鲁特大爆炸折射出来的多面黎巴嫩
- 《布鲁塞尔时报》| 姜锋: Europe shouldn't judge China on grounds of “intelligence reports”
- 乌克兰驻华大使谢尔盖?卡梅舍夫先生访问上外
- 巴西作家保罗·斯科特为上外西方语系师生开设讲座
-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沪上重点高校相关院系外交人才培养”研讨会
- 《青春》刊登我校学生创意写作课作品
- 建校七十周年 | 校史故事:大操场(足球场)
- 《新京报》| 邹志强:这轮国际油价暴跌凸显欧佩克机制乏力
新闻公告
- 上外《英美文学入门》慕课第五轮开课 03-15
- 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本土中文教师培训讲座 03-11
- 摩洛哥电视一台到访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 03-11
- 两会中的上外声音|黄绮委员建言献策掷地有声 03-11
- 疫情防控中本科线上教学有序开展 03-04
- 西班牙马德里孔子学院组织冬奥会主题中文课 02-11
高考招生
-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