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学子王宇:从谦和“学霸” 到热血“网红” 他的上外七年时光……
他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新冠疫情期间在黎巴嫩拍摄“反歧视、反偏见”视频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甚至被阿拉伯国家的媒体誉为“中东反歧视第一人”;他学习成绩优异,曾获“校优秀学生”称号,且两次获得一等奖学金;他对科研怀抱热情,曾在国内期刊、海外报纸发文四篇,担任《工程机械阿汉汉阿双向词典》副主编;他热衷于社会实践,进博会、中阿中心阿拉伯官员研修班、中国——阿拉伯国家改革发展论坛中都有他的身影。
在上外七年,他不仅熟练掌握了阿拉伯语,更是将语言锻造成了刺破谣言的利刃,用热血和勇气击碎了一道道偏见的藩篱。他就是202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年度人物,东方语学院2018级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王宇。
莎士比亚说,酒,以火的性格燃烧,以水的状态流淌。
王宇便是这样一个人,为人温润可亲,骨子里爱憎分明。
一段经历·突如其来的“走红”
“那天看到自己的视频出现在黎巴嫩的电视上,我才意识到这个视频的影响力比我想象的要大。”
关于新冠疫情期间在黎巴嫩拍摄“反歧视、反偏见”视频的经历,王宇已经向国内外的十几家媒体讲述了十几遍,俨然成了一个“网红”。但再一次提起前因后果,他还是会有情绪上的波动,时而严肃,时而喜悦。
和黎巴嫩这个国家结缘是在2017年的北京。当时,王宇在“2017年黎巴嫩食品安全检测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研修班”担任随团翻译,与来自黎巴嫩的20位官员结下了深厚情谊。此后,这段缘分便一发而不可收。2018年的本科毕业旅行以及2019年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际区域问题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他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黎巴嫩——这个被誉为“中东小瑞士”的地中海东岸国家。
虽然苏丹的语言环境更加纯正,但在自然环境上,我还是更喜欢黎巴嫩。
舒适的气候、宜人的风景、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及周围亲切友好的当地朋友们,都让王宇对这片土地产生了莫大的好感。然而随着新冠疫情的肆虐,黎巴嫩一些当地媒体对中国国内新冠疫情进行大肆渲染,这种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一开始,王宇只是感觉到学校里的同学们会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并有意远离他,但后来情况逐渐发展到他走在路上都会被路人指指点点,甚至一次次地被叫做“病毒”。这时候,王宇怎么也忍不了了。
「我非常非常生气。」整场采访中,他都显得十分平和,这是唯一一次他需要用两个“非常”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拍视频那天早上,他刚从超市回来,当一群年轻人再一次将矛头指向他的时候,他并没有当面对质,毕竟「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但是,王宇立刻决定用拍视频的方式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向当地人表达国人群体的心声。哪怕人微言轻,在滔天的偏见浪潮中激不起多少波澜,也要坚持发声,只为不在这无端的恶意中沉默,在沉默中默认了这些无稽的指责。
——有没有担心过这则视频可能引发更大的争议和抨击?
——有。
后来被当地媒体称为“中东反歧视第一人”的王宇回答得很坦诚,毕竟英雄也是会害怕的。但视频中的他,仍显得十分沉稳,说话时简明扼要且条理清晰。
视频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段话:「如果你的母亲生病了,我可以开她的玩笑或者辱骂她吗?现在国内的同胞正在遭受着病毒的困扰,海外的同胞却遭受着侮辱、歧视甚至暴力。这是一件特别痛心的事情,不是用来开玩笑的。」讲这段话的时候,他义正词严、正气凛然,散发着一个中国青年所具有的担当和责任感。毫无疑问,在他看来,祖国和同胞的尊严不可侵犯。
王宇坦言,他并没有预料到视频会在国内外引发如此大的轰动。此后,黎巴嫩议会议员比拉勒·阿卜杜拉(Bilal Abdallah)邀请王宇去他家做客,并一起录制访谈视频,号召黎巴嫩支持中国抗击新冠疫情。中国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也转发了这则访谈视频。另外,半岛电视台与沙特阿拉伯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均播出了这一视频,视频总播放量达30万以上。
当时随着疫情的蔓延,黎巴嫩华人留学生群里的同学们普遍反映,他们所遭受的无端歧视和偏见越来越多,这确确实实造成了生活上的困难。「会不敢出门,而且许多同学的精神状态也是‘垮’的。」因此,王宇当时拍这则视频的初衷只是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当地人了解他的真实想法。然而,当俄罗斯的媒体甚至是BBC想要采访他的时候,他拒绝了。「问题解决了,大家的生活有所改善,并且中黎友谊不受影响,这样就够了。我不想让这个事情发酵,甚至上升到政治层面。」
所有的事情,他都做得恰到好处,这可能与他的性格也有关系。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他说了好几次“谢谢,辛苦了”,连客气都是不多不少,让人舒服。他给人的印象就是:骨子里像火,热烈且刚毅;表面却像水,温润而亲和。
一段关系·我和阿拉伯语
尤其是大三在苏丹留学的时候,挺喜欢诗歌的。现在也时不时地会读一些阿拉伯语诗歌发在国内平台上,想让更多人感受到阿拉伯语真实的美。
听到王宇在视频及音频中流畅的一整段阿拉伯语,也许很难想象,他会形容自己「不是一个学习新东西很快的人,刚入门时进度很慢」。由于大舌音在阿拉伯语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刚开始不会大舌音的他总觉得自己读单词「挺奇怪的,好像少了点什么」。因此,刚开始学习语言的他,也会因为进程比同学慢,时常产生质疑自己的心理。
被问及当初选择阿拉伯语的原因,王宇说,既不是巧合,也不是早有目标,也许就是偶然当中的必然。2014年,上外提前批在吉林省招生的小语种专业大致有阿拉伯语、俄语、韩语、日语等。虽然对于阿拉伯语的难度他早有耳闻,但考虑到就业方面的因素,他还是选择了阿拉伯语。这一选,就是七年的上外时光。
对他来说,学习阿拉伯语,不仅让他有了破除偏见的勇气,也修饰了他性格中的不足。他不疾不徐地说道,「我以前是个挺内向的人。你要是告诉我要接受采访,我可能会紧张好几天,甚至有点抗拒它」。而学习语言后的他,不仅在“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比赛中以一篇《心系祖国,战“疫”有我》的演讲荣获东方语学院第二名,更是能够在东院“用阿语讲好中国故事”活动中自如地和与会者分享自己的经历。用他的话说,就是「学习语言之后有了表达欲望,更想出去看看,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在苏丹和黎巴嫩留学期间,他也十分乐于与当地人交流,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与语言相伴的日子里,他变得更加开放包容。
当然,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王者。在学习中,王宇有自己的坚持,并着重提到了交流和阅读这两点。在他看来,语言学习需要不断地练习,为自己创造语言环境;同时也可以多找外教交流,不要害怕出错。而在研究生期间,期末的每一篇论文都要认真对待,且越早准备效果越好。平时,王宇也会在网上寻找阿拉伯语的原版书籍来阅读,目的则是习惯地道的语言表达和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有了对比,才能发现别人的问题。有时候也可以想一想,如果是我,我会如何去研究这个命题。」对于原著中陌生单词带来的困扰,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学习语言时读的第一本原著,肯定会有很多单词不认识的情况。建议第一本书有译本,就不会觉得那么枯燥,也不会那么畏惧。这样才能开一个好头。」
七载春秋·上外
——上外七年,你最怀念的是什么?
——食堂三楼的麻辣香锅吧,当然还有日日夜夜努力的那段日子。
人们也许会认为顶着种种光环的他是没有缺点的,但这其实是无数的认真耕耘和脚踏实地累积而成的质变。这七年里,他没有闲着。大一是语言打基础的阶段,特别重要;大二面临阿拉伯语专四考试,压力比较大;大三拿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公派名额,前往苏丹交流学习;大四则忙着保研的事情;即使是保研成功后,他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让自己迅速成长。「看到学长学姐总是图书馆最后走的那批人,觉得自己受到了很大激励。」学习忙的时候,王宇也会在图书馆待到十点半,成为黑黢黢的校园里,最晚走的那批人。他是个谦和而有韧性的人,于他而言,踏实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事,以后的事也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平常没事的时候,他喜欢看看烧脑悬疑类电影,「会一部部地刷烧脑电影榜单上的那些片子」;为了减轻压力,也培养了长跑的习惯,还参加了2015年上海易跑精英赛成人10km组。
在七年的时光里,除了提升自我,他也一直在做另一件事——尽己所能,用所学的阿拉伯语来讲好中国故事。对王宇而言,反歧视视频一时间得到的巨大关注,成为了他继续对外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巨大动力。除了在脸书上发表反歧视视频,他还用阿拉伯语写文章,发表在黎巴嫩当地的软件上。「我有时候看到脸书上那些对于中国的误解,会一条一条地通宵回复。」在他看来,非官方的交流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人们会更愿意聆听。
由于距离等因素,阿拉伯人对中国没有清晰的印象,很多人对于中国的看法来源于西方媒体的“煽风点火”和选择性报道。虽然当地也有CGTN的阿语频道,但他们会觉得官媒带有政治色彩,反而更愿意相信个人之间的交流。而在王宇看来,作为上外学子,首先要有扎实的语言能力和对自己国家足够的认识了解,才能向海外发出有力的中国声音,一点一点改变这些偏见。
2021年,王宇马上就要毕业了。如果说,拍摄反歧视视频的他曾以语言为矛,刺破偏见;那么将来,他将以语言为盾,运用在上外所学到的知识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不管是台前还是幕后,不管是勇敢发声还是默默奉献,他始终在以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毕竟,可以热情似火,也可以细水长流,从来也不矛盾。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杨静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上外学子王宇:从谦和“学霸” 到热血“网红” 他的上外七年时光……
相关推荐
- 环球网 | 姜锋:中欧面临共同的历史责任
- 守初心 担使命 | 国际教育学院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班子成员调研成果交流会
- 《解放日报》 | 汪段泳:我们为什么因为“扑朔迷离”的非洲担忧?
- 全球文明史研究所讲座回顾 | 古代希腊与中国的蛮族观念与族群认同
- 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推进会
- 打造高端译学平台:全国高校首家翻译研究院在上外成立
- 《环球时报》 | 晋继勇:全球“因病相依”,狭隘自保观要不得
- 《中国妇女报》| 俞祖成:尽快构建城乡基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 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开营仪式
- 给全年划重点!2021年上外春季工作会议召开
- 《新民晚报》 | 陈越洋:阿拉伯国家智库为中国抗疫点赞
- 我校1项课题获2020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第一批)立项资助
- 《21世纪英语教育》:世界已知语言七千多种 多样性保护正在进行中: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博物馆即将开馆
- 【“媒”力上外】媒体中的上外声音(2019.7.1-2019.7.31)
- 【“媒”力上外】媒体中的上外声音(2020.2.5--2020.3.2)
- 上外西方语系荷兰语专业学生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比赛优胜奖
- 疫情中的撒马尔罕绽放中文之花
- 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校领导班子成员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议
- 上外学者外译战疫童书在阿拉伯国家发行
- 《环球时报》| 章玉贵:搞保护主义绝非“新型全球化”
新闻公告
- 上外《英美文学入门》慕课第五轮开课 03-15
- 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本土中文教师培训讲座 03-11
- 摩洛哥电视一台到访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 03-11
- 两会中的上外声音|黄绮委员建言献策掷地有声 03-11
- 疫情防控中本科线上教学有序开展 03-04
- 西班牙马德里孔子学院组织冬奥会主题中文课 02-11
高考招生
-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