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姜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大学责任
11月22日,2020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三大平行论坛之一的“大学校长论坛”召开。18位国内外大学校级领导,从全球疫情考验下的世界高等教育新趋势,大学治理效能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姜锋,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大学责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报告。
姜锋表示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包括四个维度,即熟悉本国历史与传统,学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国际比较中认识中国特色,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高校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搭建知识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全球理解力、跨文化沟通力和全球表达力。
姜锋在报告中指出新时代需要大批具有全球视野与世界眼光的卓越人才。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进入新时代,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高校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急需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能参与各领域全球事务的专业人才。 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包含以下四个维度。一是从中国看中国,熟悉本国历史与传统。参与各领域全球事务的专业人才首先要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只有熟知中国的传统与文化,才能讲清楚中国的历史与特色。二是从中国看世界,学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真正的自信一定是建立在既“知己”亦“知他”的基础之上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大潮滚滚向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善于学习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国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是从世界看中国,在国际比较中认识中国特色。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学习国外的优秀文明成果,也要了解世界其他国家与中国的不同,在国际比较中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在“知他”中坚定自我认同。四是从世界看世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全球竞争力/胜任力的四个关键要素: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互动的能力;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这意味着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具有求同存异的能力,具有促成共识、引领全球治理的能力。
姜锋提出全球话语能力是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的卓越人才的核心。全球话语能力是打开不同国家和民族“心锁”的能力,包括全球理解力、全球表达力、全球沟通力。 一是全球理解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定义是:以责任、公正、平等、自由、包容、和解、人性等为核心价值,倡导加强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借鉴,以构建更加包容的世界,促进世界和平,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近年来,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等全球性议题越来越多,影响着各国、各民族的命运,这些都需要具备全球理解力的人才去应对。 二是全球表达力。全球表达力是全球话语能力的外在呈现。全球表达力包括国际交际中外语、母语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与同行就专业领域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的能力,理解并洞察对方的看法同时能让对方听懂并理解进而接受自己所表达的观点和内容的能力。具有全球表达力的人才既了解世界历史、地理、经济与社会发展知识,也能够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等差异,理解文化习俗对个体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保持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尊重文化差异,同时深刻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与价值观,在跨文化环境中自信得体地表达观点,具有跨文化同理心,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互动和交流沟通,并通过不断自我审视来改善自我表达,坦然面对不确定性,适时调整自己的情感与行为,善于化解冲突与矛盾,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三是跨文化沟通力。理解和表达是沟通的基础,沟通反过来可以深化理解与促进表达。跨文化沟通力是全球话语能力的核心。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主要是由认知方式差异造成的。
近来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确立了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办学愿景,以及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和“+多语种”卓越人才的办学使命,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话语能力的特色卓越人才。基于此,学校以外语为特色和优势,推动学科专业优化升级,促进全球话语能力提升。 首先,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促进语言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开展前沿交叉研究。 其次,以语言为研究工具,创新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研究。搭建知识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以语言为研究方法,促进全球话语能力提升。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课程供给。
初审 / 编校 / 闫宇航 责任编辑 / 夏露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上海外国语大学姜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大学责任
相关推荐
- 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荣获“最·孔院”短视频征集优秀组织奖
- 【光明网】 | 上外学者王玲宁 邓惟佳:警惕全球传播时代“信息疫情”的危害
- 守初心 担使命 |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网络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研讨学习
- 上外2020年上海市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全部获批立项
- 上外法语校友万黎出任驻科特迪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 迎党代会 | 上外法语系:多措并举推进“多语种+”卓越国际化法语人才新发展
- 高级翻译学院举办“2020年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中国成员高校优秀课程共享”
- 多元并举促就业:上外平稳有效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 上海外国语大学走访重庆多所重点中学开展优秀生源基地共建系列活动
- 希腊雅典市市长一行访问上海外国语大学
- 媒体中的上外声音(2020.10.26--2020.11.1)
- “上外丝路学”助力“双一流”建设:第四届“丝路学·青年论坛”在上外举行
- 媒体中的上外声音(2020.9.1--2020.9.21)
- 智援战“疫” | 东非新冠疫情简报背后的“迷你”专业与“广阔”观察
- 建校七十周年 | 校史故事刊出后的部分反馈
- 《外国语》获得“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称号
- SISU教学院系篇|法语系线上教学战“疫”,探索云上“课程思政”新途径
- 西班牙马德里孔子学院2020年度理事会线上召开
- 环球时报|忻华:欧洲要靠自己逆转被边缘化的窘境
- 上外德语系张帆教授获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
新闻公告
- 上外《英美文学入门》慕课第五轮开课 03-15
- 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本土中文教师培训讲座 03-11
- 摩洛哥电视一台到访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 03-11
- 两会中的上外声音|黄绮委员建言献策掷地有声 03-11
- 疫情防控中本科线上教学有序开展 03-04
- 西班牙马德里孔子学院组织冬奥会主题中文课 02-11
高考招生
-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