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大学 > 新闻公告 >

南开大学翟锦程教授来兰州大学作学术报告

2019-11-12 0 新闻公告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邀请,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翟锦程于11月8日下午,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西区齐云楼349主讲题为“近代中国逻辑思想研究是如何形成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邱德钧副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以“近代中国逻辑思想研究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为核心。主要从西方传统逻辑的传入及其影响,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启蒙者孙怡让,日本学界对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影响以及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基本认识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翟锦程认为西方传统逻辑传入中国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明末至清初,传入的主要内容为西方传统逻辑的基本体系框架和以中世纪逻辑为主的“古逻辑”。第二个阶段是清末至民初,西方传统逻辑体系大范围的传入,并逐步成为研究中国逻辑思想的主流方法。翟教授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整理,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传入的大致过程。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1584年出版的《天主实录》是涉及到传入中国的西方哲学的最早文献。之后利玛窦1603年刊印的《天主实义》中谈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并且他在1607年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第一次把西方的演绎观念介绍到了中国。高一志的《西学》、艾儒略的《西学凡》、李之藻与傅汎际的《名理探》及南怀仁的《穷理学》都是第一阶段的著作。而清末民初第二阶段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创办杂志和编译著作。这一阶段相关著作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亚里士多德、培根、穆勒的逻辑。刊物主要有《中西闻见录》、《格致汇编》、《万国公报》。编译的著作有《穆勒名学》、《名学浅说》、《辨学》、《论理学》等。孙怡让在1893年完成了《墨子间诂》,当时他明确地意识到《墨子》书中有逻辑。翟锦程认为孙怡让是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启蒙者而并非学界一些人认为的梁启超。并且日本学界对中国古代哲学和逻辑思想研究的方式与方法,直接影响到中国学界开辟了中国逻辑思想研究这一领域。最后,翟锦程认为西方逻辑在西方知识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因此,如何从逻辑与知识体系关系的角度来挖掘支撑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中国逻辑,分析其特质,把握其个性,是深入开展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一个新问题。

翟锦程的报告使在座师生对近代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形成有了新的认识,为中国哲学到底有没有逻辑这个古老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翟锦程针对提问进行了耐心的解答。整场报告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翟锦程学识渊博、和蔼可亲、风趣幽默,谦逊有礼,赢得了在座老师和学生赞赏。

翟锦程现任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要从事中国逻辑史、中国逻辑与文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八卷本《中国逻辑史》”首席专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南开大学翟锦程教授来兰州大学作学术报告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