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大学 > 新闻公告 >

兰州大学举办第六届“萃英人文学术沙龙”

2021-12-27 0 新闻公告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12月6日下午,兰州大学第六届“萃英人文学术沙龙”在城关校区西区大学生活动中心1005室举办,本次沙龙的主题为“农业伦理学的缘起、关切与未来展望”。沙龙邀请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林慧龙教授、哲学社会学院方锡良副教授作为引言人,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胥刚高级工程师、唐增副教授、文学院刘文江副教授、喻忠杰副教授、管理学院李世勇副教授、兰州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韩作珍副教授进行了评议与讨论,由哲学社会学院张言亮教授主持。

沙龙伊始,林慧龙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与乡规民约的实证研究”为主题做报告。林慧龙多次深入牧区,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促进牧民增收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政策实施前后气候生产力并无显著差异,人类活动在政策实施后对草地的负面影响减弱,政策促进牧民增收效果显著。而且,在有乡规民约的地方,政策实施的效果更明显,林老师进而建议在各项农业政策的顶层设计中要加入伦理关怀,与之相应,我们也需要进行思想转型,以系统思维和伦理关怀来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和农业现代化。

接下来,方老师的引言对农业伦理学进行综合阐发,他从农业现代化与生态化的需要、农业科技伦理、农业与食品安全伦理等角度解释农业伦理学产生的背景与要旨,汇报了兰州大学“农业伦理学”团队教学研究与交流合作事宜,以及任继周院士在这一领域所开展的系列开创性工作,进而从学科特色、主题、宗旨与未来展望等方面进一步深入阐发农业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交叉学科,农业伦理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不同学科的共同努力与交流合作。

两位引言人结束发言后,沙龙进入评议和交流环节。在讨论中,刘文江表示,我们需要结合生态转型、有机农业这些核心要义来开展农业伦理研究,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业伦理学需要思考学科本身所面临的危机,以及“时、地、度、法”四大原则如何落地等问题。作为一门跨学科交叉学科,农业伦理学需要很多同盟军,例如考古学、生态学等等,甚至是民俗学。

韩作珍认为,我们需要结合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及时代的发展变化去构建农业伦理学。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振兴的背后潜藏着文化振兴,人们要关注其背后的社会因素、人文关怀与价值导引。我们还可以结合食品安全伦理、饮食伦理相关研究,来拓展农业伦理学的研究视域。

李世勇认为,农业伦理学的主旨在于如何让农民获得尊严和幸福,让农村繁荣而美丽。当今时代,探讨农业伦理学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深入发掘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伦理维度,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具有鲜明的跨学科交叉特性。

胥刚、唐增结合任继周院士在农业伦理学领域所开展的一系列开创性、前瞻性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强调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不同学科、学校和专家学者之间交流合作,而喻忠杰老师觉得我们对传统文献的整理理解还是机器不够,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深入发掘《中国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任继周主编)这个思想宝库。

张言亮在总结诸位嘉宾发言和评议的基础上,建议在农业伦理学的学科构建和教学研究中,要考虑各类现实问题和时代挑战,如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农业活动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增进农民的收入与福祉?如何促进农村的繁荣美丽?

本次沙龙吸引了来自草业科学、哲学、社会工作等不同学科的同学积极参与,同学们也提出不少相关问题,例如在当今后工业时代的背景下,随着农业人口流向工业、服务业,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从农业伦理学的角度思考,我们该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问题引发了在场师生们的热烈讨论。

本次沙龙,从不同学科、视野开展,反复交锋、交流充分,推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拓展了学术视野,激发了新的研究思路,开拓了新的合作空间,达到了预期目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兰州大学举办第六届“萃英人文学术沙龙”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