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大学 > 新闻公告 >

保护区要建,更要精准建好

2021-03-24 0 新闻公告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保护区越大越好吗?保护区的动物越多越好吗?很多人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对这些问题予以肯定回答。

近日,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研究员Nawal Shrestha作为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在《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面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中的自然保护地的脆弱性评估》,建议先给保护区做个三维“体检”,然后对保护区进行精细化保护,而不是盲目扩建保护区。

自1992年以来,全球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大约扩大了一倍,目前有20多万个保护区覆盖了全球约15%的陆地面积。“之前只是扩大保护区的面积,而且各国对保护区的评估,主要关注保护区中的动物多不多,尤其是哺乳动物,只是这样一个维度。”Nawal Shrestha说。

中国保护区的气候和人类活动脆弱程度的空间模式

气候脆弱性、人类活动脆弱性、物种脆弱性是Nawal Shrestha在论文中构建的评价保护区的三维体系。其中,气候脆弱性是气候变化的程度;人类活动脆弱性指人类活动的强度;物种脆弱性包括物种数量和珍稀程度。

Nawal Shrestha建立的三个维度的保护区评价指标,不仅着眼于现在,而且放眼于未来,“气候”“人类活动”两个指标就是着眼未来的“指南针”。

气候变化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人类活动导致的干扰也是迫使物种迁徙甚至消失的强大幕后推手。举个例子,假设当前一个保护区有多种珍稀生物,但该地区气候变化大,人类活动干扰也明显,一段时间之后,该地区的物种脆弱性就会变大,保护区的保护效率就会降低,物种就不会得到很好地保护。

该研究量化研究了中国2572个保护区的威胁水平,基于三个维度的评价标准,建立了四个层次的保护区评价等级。把三个维度均非常脆弱的保护区定为一级,两个维度非常脆弱的保护区定为二级,以此类推。这样通过将某一保护区的相关数值代入,即可确定该保护区脆弱等级。

Nawal Shrestha说:“保护区应该建在三个指标都比较好的地方,同时我们也要非常重视对物种脆弱性、气候脆弱性、人类活动脆弱性均严重的保护区进行保护。”

2021年5月17日至30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云南昆明举办,届时中国将与世界一道共商全球物种保护计划。2021年5月17日至30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云南昆明举办,届时中国将与世界一道共商全球物种保护计划。Nawal Shrestha希望他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中国保护区未来的规划与发展中。

“很愿意与政府分享我的这一研究结论,希望能够将这一成果应

用到保护区的评估和建设上来。”Nawal Shrestha说。

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1914-w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保护区要建,更要精准建好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