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大学 > 新闻公告 >

复旦大学孙玮教授应邀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作线上学术讲座

2020-09-04 0 新闻公告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9月2日上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孙玮教授,应邀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举办了一场题为《新媒介、新生产、新文本、新交往:智能城市的传播实践》的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君玲主持,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近400人参加。

讲座伊始,孙玮老师开宗明义地指出新生产是指新媒体崛起后媒介的专业生产,新文本指网络虚拟叙事文本,新媒介创造了新型交往关系和社会关系。然后,她将新媒介和城市的关系放到历史的视野中进行阐释。她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智能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新媒介技术,媒介成为这个时代基础性的要素,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同时,现代性背景下,城乡关系发生反转,作为当前人类文明的主导生活方式的城市,其与人的发展也不断发生转变。

随后,孙玮深入阐释了新文本、新生产和智能城市的传播实践方面的问题。孙玮认为,随着媒介的历史变迁,媒介的文本与生产也不断发生更替,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在这种实践中发生改变。孙玮以抖音之城(2018年城市短视频)和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你的地方”为例,提出短视频影像实践串联了虚拟和物理的双重城市网络,创造了赛博城市的虚实互嵌、往来穿梭的景观。在她看来,“打卡”是人与城市的双重相遇,自拍是个人印迹的城市形象。因此,数字时代的短视频城市影像,作为一种具身化媒介实践,它汇聚了大众的个人印迹,呈现了公共的城市形象。

最后,孙玮明确提出智能城市的影像传播实践重塑了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而重塑了传播、媒介的涵义。在此基础上,她重新定义了传播的涵义:其一,传播是构成社会及主体的基础性要素;其二,传播是日常生活实践;其三,传播具有表征与交流形式的双重意义;其四,传播是编织关系网络。因此,媒介摆脱了再现世界的从属性,媒介即现实。

在交流环节中,孙玮与王君玲就智能城市传播的多种媒介形式、文本及价值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孙玮认为智能城市的传播形式是多样化的,各种媒介形式的城市实践都整合在智能城市传播之中。此外,她表示既有的媒介形式并不会消失,而是用一种数字媒介特有的方式整合在一起。

通过本次讲座,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拓宽了理论视野,获得了学术启迪,对传播和媒介的涵义有了新的理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复旦大学孙玮教授应邀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作线上学术讲座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