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这四波爱国主义热潮,造就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自信的一代人
十一国庆,共庆华诞。
年初一场疫情,也让今年的国庆有点与众不同:经历了全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我们看到了一线人员的辛苦,见证了中国奇迹的诞生,也更懂得了“国家”的含义。“家国情怀”的自豪感,激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在这个特殊的国庆日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接受了观察者网的专访,请张老师回顾这不平凡的一年,也对接下来的国家发展做出展望。
观察者网:我想您一定还记得去年国庆70周年坐彩车在天安门广场经过时的情景,今天回想起来是什么感受?
张维为:一年前的国庆庆典十分难忘。那天我是作为思想理论界的代表,登上彩车参加了这场盛典,它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人们汹涌澎湃的爱国热情。
那天上午9点,我们就抵达了北京建国门外彩车集合区,紧挨着我们“凝心铸魂”彩车是“中华文艺”彩车。我们候场的时候,歌唱家廖昌永带领大家一起唱《我和我的祖国》。我们后来又与等候在建国门内的十万群众游行队伍汇合,随后就是一路踏歌声,长安街上十万人的齐唱《歌唱祖国》,这种感人的经历是语言难于形容的。
我们这个方阵又叫“北大方阵”,由2000多名北京大学的师生组成,绝大部分是95后的青年学子。他们挥动“火炬”组成一个长方形的队伍,把我们这辆彩车围在中间,伴随着我们彩车一起涌向天安门。
观察者网:从国庆70周年激发的爱国热情一直延续到了今年抗击新冠疫情中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为什么这些年爱国主义氛围特别浓烈,是否和外部环境变化有关?
张维为:我想是的,美国前年开始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外交战、科技战、对华为公司的围剿,对“台独”的纵容等,都激发了中国人的义愤和爱国之情,这是第一波。
接着又有去年“港独”分子挑战一个中国,他们的所作所为又给中国人上了一堂“史诗级的爱国主义大课”,这可以说是第二波。
随后我们又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国庆阅兵和盛大游行,这可以说是第三波。
今天我们又在经历第四波爱国主义热潮,也就是这场伟大的抗疫,我们都是参与者,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开放式的、体验式的中国自信的公开课。西方疫情防控荒腔走板,对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西方模式走下神坛,美国神话走向终结,很多人说今年是中国公知集体崩塌元年。
观察者网:时隔一年,因为新冠疫情、中美关系的影响,整个世界发生了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中西攻守易局的态势。您怎么评价年初一场新冠疫情对全球发展的影响?
张维为:人类历史上的大疫情经常会改变历史进程,比如欧洲的黑死病肆虐了十多年,造成欧洲人口近三分之一死亡。这场瘟疫对后来欧洲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它重创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天主教会的统治,使很多人不再相信宗教虚构出来的天堂,这为欧洲走出漫长的中世纪做了精神上的铺垫。
和历史上许多大疫情一样,我想这次新冠疫情也将改变人类历史。我们正在见证人类历史大转折。从大势来看,虽然还会有沟沟坎坎,甚至惊涛骇浪,但我的预测是世界会以更快的速度向东方倾斜,向中国倾斜,向社会主义倾斜,这次“疫情世界大战”可以说是这种倾斜的催化剂。
观察者网: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您在《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反复传递一个观念:西方抗疫失败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对中国的偏见和傲慢,以及自身制度的缺陷。从您的观察来看,这次新冠疫情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暴露出的制度短板有哪些?
张维为:这场新冠疫情本是人类社会遭遇的共同挑战,世界各国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才是人间正道,但一些西方人士和媒体却幸灾乐祸,落井下石,认为这场疫情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利时刻”,期待中国体制走向崩溃。然而,疫情不久就出现惊天逆转,中国战疫稳步走向胜利,西方国家却一个接一个陷入灾难,西方的偏执狂正面临自己的“切尔诺贝利时刻”。
西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很多,首先是理念危机,我们战疫的理念是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西方是把经济和商业利益放在第一位,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实践证明西方是短视的,他们的重灾区都是他们经济最发达的板块,如美国的纽约和加州,现在更是完全失控,东西南北中,全面爆发。
西方最推崇的价值是自由,而且使之绝对化了,但中国人一直认为自由和自律之间要有平衡,现在看来中国人的理念更能应对现代社会的许多挑战,西方要反思自己的许多理念,否则西方社会将无法适应21世纪的挑战。
至于西方制度层面的问题,这次暴露出来非常之多,我不久前在观网和头条都发了文章,谈美国的制度问题,其中“十问美国”那篇在网上的点击量很快就有数百万,我是这样写的:
据说西方民主制度可以更好地问责,但没想到,中国湖北一个省就处理了三千多个干部,美国死了这么多人,到8月10日,美国疫情死亡人数已是中国的35倍,而美国人口才中国的四分之一都不到,半年时间过去了,美国哪有什么问责制可言?
据说多党竞争更能产生为民服务的领导人,但怎么就是选出那么一些不上心的领导人,处理疫情更像任性的熊孩子,跟着感觉走,而非跟着科学走,死多少人都不当一回事,这不是草菅人命吗?
据说言论自由可以让“吹哨人”提前发出警报,但美国的情况表明你有10个20个“吹哨人”也没有用,只要你敢违背资本的力量,它叫你噤声你就要噤声,不管你是科学家,大夫还是航空母舰舰长。美国疫情防控的首席专家福奇惊呼自己和家人的生命都受到了威胁。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再次袭来,多少美国学者现在噤若寒蝉,客观介绍中国都成为禁忌。
总之,这场疫情一仗把美国打回原形。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皇帝新装的美国,对多数国人来说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心胜”,它带来的将是国人思想的“去美国化”,我想这场思想解放对中国崛起的深远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观察者网:国庆后的10月26日将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这次会议将研究对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您对下一个五年发展有哪些期待?
张维为:鉴于中美科技战,我比较关注“十四五”规划中对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部署。另外,从明年开始,我们要开启一个新阶段,从全面小康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进程的开局五年如何部署,会有很多看点。
在这方面,我比较关注中国“新基建”,关注它在十四五规划中的体现。你知道,“新基建”的门槛很高,涉及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世界上大概只有中美两家达到这个门槛,而中国所处的起跑线并不落后,甚至还领先。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已经具备世界最大规模的数字经济,而且中国具有不少独特优势,例如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技术和制造业都发达的只有中国。
而且,中国还有“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制度优势,有世界最强的规划能力、执行能力和改革能力,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有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还有受过良好教育的自信爱国的年轻一代,我一如既往地看好中国。不是说我们中国模式完美无缺,我们的模式有自己的不足,还在完善之中,但其它模式确实竞争不过中国模式,让我就以这个结论与大家共庆人民共和国71周年的生日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张维为:这四波爱国主义热潮,造就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自信的一代人
相关推荐
- 上海论坛2020及亚洲研究中心合作协议签署 上海论坛2020第一次筹备汇报会举行
- 复旦大学线上系列团课为战“疫”补充能量
- 2019年“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召开
- 【壮丽七十年 奋进“双一流”】立德树人 开拓创新 加快推进新闻传播一流学科建设
- 上医重医西迁精神主题展进行中,一起来看展览亮点!
-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欧阳卫民一行访问复旦大学
-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孙真荣赴复旦大学考察调研
- 复旦大学“两大工程”丛书首批五本新书在上海书展发布
-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 复旦大学代表委员赴京履职
-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戎课题组发表全球新冠肺炎控制效果最新研究成果
- 齐心战“疫” 复旦辅导员用行动诠释使命与担当
- 《科学进展》杂志发表复旦大学丁琛、贺福初团队最新成果 研发精密解析染色质开放区域蛋白质-DNA转录机器的“工具包”
- 传承近百年历史,以社区为课堂!复旦上医开给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实习课这样上
- 2021“礼赞上海社科大师”教师节特别活动启动
- 2019年度复旦大学光华青年学者论坛暨上海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举行
- 向荣:世界史视野中的亚洲海域 ——读羽田正《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
- 复旦大学纪委赴云南省永平县开展学校定点扶贫工作专项调研
- 老干部党委举行离退休党员“四史”学习教育线上专题报告会
- 国家扶贫日之际值得关注!一场记录复旦帮扶足迹的展览,一场聚焦新时期消费扶贫的座谈会
- 焦扬:在中国大地上播撒“真理之光”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