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凯:培养人才自主培养核心竞争力 ,打造世界人才中心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同时将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作为2025年和2030年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未来我国将明确“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并将其作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内在要求和内核动力。
当前,我国人才自主培养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我国自主培养了一批大师级科学家,如袁隆平、屠呦呦、南仁东等;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自主培养研究生已经突破1000万人,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实施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我国自主培养的顶尖人才团队。但相较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目前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还有待提升。根据Guide2Research发布的“2021年世界顶尖1000名计算机科学家排名”,美国以614名科学家位居榜首,入选的华人科学家过百,中国科学家有64人上榜,存在明显差距。2020年《全球AI人才流动报告》显示,在全球AI人才库中,美国拥有18.83万人,位列第一,我国拥有AI人才数量仅为2.219万人,排名第四。
上海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中肩负着建设世界级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战略重任,在构建新时代人才发展战略布局中发挥着“头雁引领”关键作用,也是我国参与全球人才竞争的重要支点。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应大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构建高水平人才成长梯队,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优势,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充分发挥战略叠加优势,搭建战略科创人才培养通道
上海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经济产业实力和城市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支持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伴随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加速推进和G60科创走廊的建设,各类战略机遇的叠加加速推进了优势科研力量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上海的集聚,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势能。上海拥有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应充分发挥科创园区作用,为科创人才成长搭建高水平平台,联合集结各类科研优势组织形成产学研协同育人力量,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搭建产学研融通、全方位支持的“战略科创人才培养通道”,推进关键技术的攻坚和突破。同时,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构建,不仅要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区域带动引领作用,更要在国际循环中发挥卓越影响力,加快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科创人才资源培养标准、培养体系和培养优势。
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形成科研素养培养和潜在人才选拔机制
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水平整体良好,在国际上有较高声誉。虽然上海是全国基础教育领先地区,具有丰富的青年人才储备,同时集聚了一批领先的科研型高校,但人才在本科阶段的科创能力培养和潜在人才选拔机制不健全,形成了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科创能力培养的隔阂,导致人才流失。根据美国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SET)的一项调查,美国AI领域博士中有38%在国外获得了本科学历,48%是在美国以外出生的,而中国是美国顶级研究人员的最大海外来源,其中29%的顶级AI研究人员在中国获得了本科学位,有56%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选择继续在美国学习、工作和生活。上海应积极探索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本科生科创素养培养机制,在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的基础上,赋予学生结合兴趣爱好大范围、大跨度选择感兴趣课程的自主权,同时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并增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和考核。建立“青年人才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手段对青年人才成长路径进行动态追踪,及时挖掘和选拔出具有创新潜力的科创人才和创新团队。
对标世界一流标准,努力为前沿性和引领性的科技创新塑造氛围
正如杨振宁提到芝加哥大学求学经历时所言:“一个具备长期科学积累的地方会营造一种科学的‘空气’,在那里可以捕捉到对于当时而言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可以知道该用什么新角度去摸索。”杨振宁所指的“空气”就是一种能够带动青年科创人才投身参与、为青年科创人才指明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的学科“传统”。上海要建设世界级人才高地,需要吸引集聚一批世界级的领军人才,发挥顶尖科学家的影响力,带动青年科创人才参与前沿性的研究,建立与国外高水平科研机构间的青年人才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同时发挥带动效应,面向全球吸引青年科创人才回流和集聚。
深化人才中心功能,强化双循环中人才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
科创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可能需要经历多次失败才能获得相应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个过程中需要包括资本、技术、政策等各类要素的长期支持。例如硅谷在人才培养和科创公司成长过程中,积极引入大量风投机构参与,形成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合力发展。上海“五个中心”取得重大进展,要素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不断提升,为人才成长创造了优质的条件和基础。上海应充分发挥世界级“增长极”的战略作用,积极参与到全球人才流动和国内人才流动的过程中,对标国际一流人才标准,吸引全球人才要素资源集聚。同时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支点作用,引入市场化手段,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联合区域力量,合力构建人才要素高效集聚和自由流动的发展格局,建立支撑伴随青年科创人才职业生涯初期、中期和后期全过程平台和项目体系。
浇铸城市精神,构建人才成长一流“软环境”
人才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成长环境,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为人才成长构建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吸引、激励、流动制度规范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围绕人才成长全周期加强长期性的科研项目支持和保障,为人才创造富有挑战和创新机遇,充满学术活力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成长“软环境”。另一方面,应弘扬老一辈科学家优秀品质,加强对心怀“国之大者”优秀科创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形成“爱才敬才”的社会氛围,激发青年人才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激励青年人才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作者系上海市人才理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复旦大学教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姚凯:培养人才自主培养核心竞争力 ,打造世界人才中心
相关推荐
- 胥正川、林宸、伏啸:破解“大数据杀熟”靠法律还是技术
- 发现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新致病基因SYK! 儿科医院黄瑛课题组研究成果登上Nature Genetics
- 守护复旦花木42年,这位园丁见证复旦绿色变迁
-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受邀赴中宣部宣讲
- 教育部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 复旦大学第54届科学报告会举行
- 复旦大学喜获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 2021年度上海高校台湾大学生暑期实习“繁星计划”结营
- 生物医学研究院陈飞团队揭示真核生物转录机器在转录早期命运决定的机制
-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占昌友课题组发现血液中天然IgM为叶酸结合蛋白 负调控叶酸修饰的纳米药物体内性能
- 以科研报效祖国,以热血培养人才!在复旦,有这样一个教师党支部
- 《2021年上海消费市场大数据蓝皮书》首次正式发布
- “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纪念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00周年主题展”义乌巡展开幕
- 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医院院长论坛在沪举行,20余位中外顶尖医院院长共话医院的机遇与挑战
- 生物医学研究院徐彦辉团队揭示人源RNA 聚合酶 III转录延伸复合物的结构和转录调控机制
- 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在国家战略前沿谋大事,为浦东开发开放献智慧
- 上观新闻:这项重大战略支撑要在长三角率先构建共同体,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建言
- 【新时代@教育】 许宁生校长在2018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习近平主席给北大留学生回信在复旦留学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 穿越半个上海,复旦党委书记焦扬亲自把0001号录取通知书送给他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