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团队研究揭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空气质量的变化
2019年底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国先后蔓延,为了全面遏制病毒扩散,我国各级政府采取了全面、严格、彻底的防控措施。在控制疫情的同时,全国范围的停工、停产和出行减少,可以视为一次理想的人为源减排控制实验。通过了解疫情期间我国空气质量如何变化以及集中减排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对我国目前依旧严峻的大气复合污染的防治具有启示意义。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士团队针对我国疫情爆发之后两个月内空气质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How does air pollution change during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为题发表于美国气象学会会刊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https://doi.org/10.1175/BAMS-D-20-0102.1)。
研究发现,疫情爆发后的第一个月(2020年1月26日至2月25日),全国PM2.5、PM10、SO2、CO和NO2浓度相较于历史均值分别降低了27%、36%、52%、27%和40%,但O3浓度则升高了15%,武汉市的颗粒物和NO2浓度降幅超过50%,O3浓度上升了30%。空气质量发生显著变化的省份大多是新冠肺炎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如浙江、江西、湖北和湖南地区疫情后第一个月PM2.5浓度降低量均超过了45%,北京、天津和河南地区SO2浓度显著降低。受交通源和工业源影响明显的NO2浓度在所有省份都表现出降低趋势,最低降幅为18%,78%的省份降幅超过30%。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地区颗粒物浓度显著下降的背景下,北京、天津及其周边地区PM2.5浓度却与历史同期水平持平。疫情期间京津冀地区不利的气象条件减弱了减排的效果,造成了疫情期间京津冀地区几次PM2.5污染过程。
疫情防控期间停工停产所带来的空气质量变化,可以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防治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要实现“蓝天白云”的常态化,除了需要进一步加强污染排放的控制力度外,氮氧化物有效控制下O3浓度的反升,意味着我国大部地区臭氧生成处于VOC控制区,实现PM2.5与O3的协同治理将是当前空气质量改善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挑战。同时,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是大气污染防控的重要因素,需要全面深入的认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一个月(BF)和之后两个月(AF1和AF2)内各地区标准化空气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团队研究揭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空气质量的变化
相关推荐
- 复旦-闵行医教研协同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推进会举行
- 教育部召开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部际工作座谈会
-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辉团队合作研究证实现代人抵达华南不超过六万年
- 复旦大学成立防疫期间留校研究生临时党总支、党支部
- 校长许宁生一行察看江湾校区基本建设进展
- 今天,苏步青先生诞辰119周年!纸短情长,看苏老尺牍中的家国情怀
- 他们是不能遗忘的卫国者!“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历史图片实物展”开展
- 周晔:在这位创党先贤身上读懂“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 金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 【上海论坛2019】聚焦全球变局中的亚洲“上海论坛2019”年会今天开幕
- 复旦大学多个项目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复旦大学男子排球队获得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总决赛亚军
- 2020年复旦大学十佳志愿者揭晓
- 2020年中国网络理政十大创新案例发布
- 沈国兵:浦东引领区,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
- 中国国情与文化教学专题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顺利召开
- 教育部召开直属高校基建工程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专题会
- 生物医学研究院王磊、桑庆团队发现人类卵子成熟障碍新致病基因并探索干预策略
- 刘智攀:在算法世界里勾勒化学蓝图
- 正谊明道展初心,服务人群担使命!复旦上医“伟大工程”示范党课开讲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