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团队国际合作在菊类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团队联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菊类进化研究工作。7月11日,相关研究成果以《菊类植物的系统发育基因组与转录组学研究揭示其形态演化历史并提供多次全基因组复制的系统发育位置》(“Asterid phylogenomics/phylotranscriptomics uncover morphological evolutionary histories and support phylogenetic placement for numerous whole genome duplications”)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进化生物学领域著名期刊《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被子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最重要组分之一,菊类植物(Asterids)占现存被子植物总数近1/3,包含17目110科共约10万余种植物,形态多样,适应性广,是被子植物演化最成功的类群之一,大体相当于传统分类系统中的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菊类代表物种有番茄、土豆、辣椒、胡萝卜、芹菜、莴苣、薄荷等蔬菜,猕猴桃、蓝莓、甜柿等水果,茶、咖啡等饮品,芝麻、向日葵、油茶、油橄榄等油料作物,桂花、杜鹃花、八仙花、矮牵牛、金鱼草、凌霄花等观赏植物,人参、杜仲、金银花、枸杞、玄参、藿香等药用植物,喜树、女贞、白蜡、风铃木等重要林木,为人类提供大量重要生活资源。因此,探讨如此庞大类群的进化历史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
在植物系统与进化方向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团队多年来对被子植物大框架、以及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科研和生态意义的代表性科(如十字花科、菊科、蔷薇科、葫芦科)以及蕨类植物开展深入研究,已发表一系列文章(Zhang et al. 2012, New Phytologist; Zeng et al. 2014, Nature Communications; Huang et al. 2016,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Xiang et al. 2017,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Zeng et al. 2017, New Phytologist; Renet al. 2018, Molecular Plant; Qi et al. 2018,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Guo et al. 2020, Molecular Plant)。此次在菊类植物类群研究中,团队通过国际合作广泛取样、大规模RNA测序或浅层DNA测序,新获得了210个物种的数以万个基因序列数据,结合其他已发表基因序列数据集,覆盖菊类所有目共102科365种。基于多个数据集的低拷贝核基因得到了多个高度一致、高支持度的系统树,团队揭示出不少物种和分类单元间新关系,并因此可能需对一些目、科进行必要的拆分,以及成立新的分类单元等。形态祖征研究表明菊类祖先为木本陆生植物,单叶,两性花,花辐射对称,花瓣和花药离体,子房上位具花柱,核果。以重建的物种树为骨架,结合大规模基因树与物种树比对、基因组共线性分析、旁系同源基因复制时间分布统计的跨物种多倍化分析,在菊类植物和其姐妹群Berberidopsidales中分别鉴定到33次和1次全基因组复制(WGD)事件,包括4次跨科和7次科或亚科一级的WGD事件。本研究成果显著推进了对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生物多样性与形态进化、基因组进化等方面的认识。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张彩飞(已出站)和张太奎(在站)及波恩大学Luebert Federico博士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研究员戚继、波恩大学教授Weigend Maximilian、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马红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菊类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分布图
论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mbe/article/doi/10.1093/molbev/msaa160/587029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生命科学学院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团队国际合作在菊类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关推荐
- 陈学明:中国道路对“马中西”的融合
- 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复旦大学2021年“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举行
- 重症危重症患者维持在“低水平”,背后是“高水平”的诊治和他们奋战的身影
- 创新不辍,2021复旦学术亮点
- 党委书记焦扬一行走访慰问留校学生及后勤工作人员
- 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落成揭幕
- 复旦大学刘星/马兰团队发现伏隔核D1神经元亚群介导厌恶情绪产生
-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集成电路人才培养 复旦大学率先开展“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 国科大与香港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 《2021年上海消费市场大数据蓝皮书》首次正式发布
-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就业促进周启动仪式举行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评审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 复旦大学社科重大项目立项再获佳绩,2021年度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二
- 材料科学系梅永丰团队基于智能薄膜材料构建高斯曲率保护瞬变微结构和瞬态电子器件
- 复旦发展研究院“承担金砖国家大学联盟秘书处工作案例”入选“2019年度CTTI智库最佳实践案例”
- 新进教师培训第一课,来了!
- 复旦大学睡眠障碍研究中心全新病区来了
- 复旦大学举行“四史”学习教育·红色行走主题党日
-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师生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 上观新闻:这项重大战略支撑要在长三角率先构建共同体,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建言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