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院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音乐学院 > 新闻公告 >

《实践对理论的修正》——我校举办学风建设专题讲座

2017-12-18 0 新闻公告 来源:中国音乐学院新闻网

2017年12月12日下午,作为“中国音乐学院学风建设专题讲座”系列之一的《实践对理论的修正——关于音乐评论基本属性的探讨》讲座,在教学楼701开讲。该活动旨在加强学风建设培训工作,提高全体师生的学术规范意识。我校部分教师及博硕研究生聆听了讲座,活动由科研处王萃处长主持。

本次讲座特别邀请《人民音乐》副主编张萌博士作为主讲人。张萌博士长期从事世界音乐领域方面的研究,撰写有《悲玄之音:论日本邦乐的审美特征》《武满徹音乐创作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等论著,并出版译著《从音乐看日本人》。每年参加、观摩近百场有关中国当代音乐创作、表演以及音乐学术研究领域的音乐会及研讨会等活动,并撰写大量评论文章,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人民音乐》、新浪网、搜狐网等媒体。2012年起至今,担任中国文联《中国艺术年度发展报告(音乐分报告)》的主笔撰写工作。

讲座伊始,张萌老师向在座师生提出了三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发表过乐评?最近读到的一篇乐评是什么?有没有喜欢的乐评者或者乐评文风?”由此引出了今天讲座的主题——相对于其他写作范式,音乐评论的“独立品格”何在?什么是音乐评论?

张萌老师围绕音乐评论的三个基本属性展开阐述:1、现实性,虽然我们对于音乐评论的对象在时间、地域上没有过多限制,但是在论题展开的视角和切入点上却应该有明确的方向,即对当下的现实音乐生活有深切的观照。2、主观性,这是音乐评论区别于其他写作范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作者(或称为评论者)的个人主观的表达,在文章中应该占有重要比例(篇幅上或内容上)。当然,这种专业音乐评论的主观性是建立在客观性的基础之上的。3、大众性,这是由“音乐评论”的自身属性所决定的。作为以表达个人观点、辨析是非优劣为主的写作方式,音乐评论相对于其他文体需要受众的最大化,这是一个基本的需求。

对于要写作什么样的音乐评论这一议题,张萌老师认为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描述性、叙述性的评论,包括文学性的描述、技术性的描述。第二层次:总结性评论,把作者获得感性的、独特的音乐体验结合理性的思考和总结,传达给读者。第三层次:思想性评论,将音乐作品置于大的文化、历史背景中加以分析、评价。此外,写作前期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目标准备;写作准备要有立意,达到技术分析与文化阐释、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知识介绍与观点评述的平衡。

最后张萌老师就如何写出优质的音乐评论,为在场的老师学生提供了方法和建议:1.确定一个专攻的方向;2.养成逆向阅读的习惯;3.绑定一位当代音乐家;4.开辟一块评论的阵地;5.培养一批媒体界朋友。

本次学风建设专题活动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张萌老师此次讲座让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们受益匪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实践对理论的修正》——我校举办学风建设专题讲座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