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院陈发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揭示人类合作行为背后的认知机制
2018年9月3日,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陈发动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助理教授Ian Krajbich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Biased sequential sampling underlies the effects of time pressure and delay in social decision making”的研究论文。这是中美两位学者关于人类合作(亲社会)行为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清晰地揭示了人类合作行为背后的认知机制,很好地解释了当前关于人类合作行为认知机制研究的诸多争议。此外,该研究强调了基于认知加工视角对人类行为建模的重要性,为解释、描述和预测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合作行为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中具有亲缘关系或非亲缘关系的个体及不同群体成员之间均可能存在合作,人类社会也正是在人帮人的理念之上才得以建立。然而,“合作行为是如何进化的”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科学家。正因为如此,在纪念《Science》创刊125周年之际,科学家们将其列为未来25年人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25个重大科学问题之一。
图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合作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我支付一定的成本,而你则有所受益。例如,当你遇到一个摔倒的老人时(图1),你有两个选项,“扶”和“不扶”。面对这种情形,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你的大脑可能会想:“我扶还是不扶呢?如果我选择扶(合作),我会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是老人会变得更加安全、健康;如果我选择不扶(不合作),我不会付出任何成本,老人也不会有任何受益。”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人会选择扶,而有人会选择不扶呢?人们做出类似决策背后的认知机制和规律究竟是什么呢?
近年来,理解、揭示人类合作行为背后的认知机制成为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诸多领域科学家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之一,但截至目前,关于该主题研究的结果争议仍然很大,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现有研究中有些是从双系统加工的视角进行的,该视角主要研究人的直觉或第一反应究竟是更利己(自私)还是更利他(合作)。通俗的说,该视角主要研究究竟是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呢,还是荀子所说的“人性本恶”呢?2012年,Rand, Greene & Nowak等人在《Natur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证明“人性本善”,即人的直觉倾向于选择合作(利他),而经过思考后会变得更加吝啬(利己)。所以,面对图1所示的情形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选择扶这位摔倒的老人。该研究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一些后续研究证实了“人性本善”,一些则证实了“人性本恶”,还有一些研究发现直觉与合作行为没有关系,特别是全球二十多个实验室的五十多位学者还联合起来对该实验的可重复性进行了研究(具体见Bouwmeester et al., 2017)。现有关于合作行为认知机制的另一些研究是从证据累积加工的视角进行的,例如Krajbich, Bartling, Hare & Fehr等人2015年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认为,当人们面对图1所示的情形时,大脑会综合权衡扶与不扶老人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并不断累积证据,当累积的证据达到“扶”的边界值时,会选择“扶”,当累积的证据达到“不扶”的边界值时,会选择“不扶”。他们认为,合作行为背后的认知机制是一个单一的证据累积过程,而不是双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
图2. 决策任务示例
针对当前关于合作行为背后认知机制的诸多争议,陈发动与Ian Krajbich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他们召集102个被试,每个被试需要针对200个不同的决策任务做出选择。例如,在图2的示例中,被试可以选择自己收益更高(利己)的选项B,也可以选择减少自己部分收益但是让他人收益更高(利他)的选项A。在实验中,有些决策需要在时间压力下做出,有些决策需要在时间延迟下做出,而另外一些决策则没有任何时间限制。
实验发现,时间压力与时间延迟对人的行为偏好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异质性,时间压力让利己的人变得更加利己,让利他的人变得更加利他;而时间延迟让利己的人变得更加利他,让利他的人变得更加利己。所以,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利己的人的直觉更倾向于利己,而利他的人的直觉更倾向于利他。
同时,实验证据还表明,与证据累积模型推断一致,在三种时间条件下反应时间与偏好强度都呈倒U形关系。也就是说,当人们面对图1所示的决策情形时,特别自私的人会很快做出决策,选择“不扶”;特别利他的人也会很快做出决策,选择“扶”;如果“扶”与“不扶”对一个人来说差异不大,那么这个人需要相对较长时间才能做出决定。
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陈发动和Ian Krajbich提出一个带有倾向偏差的证据累积模型来描述合作行为背后的认知机制及合作行为。该模型假设,如果人的直觉倾向于利己(利他),证据累积过程的起始点会偏向于利己(利他)选项的边界。同时,该研究证明了证据累积模型中只有起始点参数可以很好的刻画直觉。最后,该研究通过模型拟合和样本外预测,证明了带有倾向偏差的证据累积模型与传统的证据累积模型和传统的基于行为结果的模型相比,都可以更好的描述和预测人的行为。
该研究对于个人决策、各类企业事业组织管理、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以及规范和引导正面的集体行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5994-9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管院陈发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揭示人类合作行为背后的认知机制
相关推荐
-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
- 浙江大学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小组(扩大)会议暨社会主义学院第二十期培训班举行
- 浙江大学、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 中国城市蔓延指数(CUSI)发布会顺利召开
- 第二届“学术交流的未来”研讨会举行
- 王慧明教授团队《Biomaterials》发文揭示手性几何调控干细胞命运
- 浙江大学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基地成立
- 用冰做光纤?浙大团队对冰的研究迈出一大步,成果登《科学》
- 百余名浙大人,在罗布泊写下光辉的一页
- 信电学院教师赵博设计的人体信道通信芯片相关论文在JSSC期刊发表
- 2017浙江内控指数发布 百余家上市公司见证
- 鼓励生育,更多配套措施尚待出台
- “在鲜红的党旗下”党建教育平台邹先定工作室成立
- 沈华浩教授获2020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 任其龙院士:谋大事 干大事 成大事
- 唐志共院士受聘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
- 浙江大学援助湖北医疗队全部凯旋
- 浙江大学部分党建工作标杆学院、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工作交流会顺利召开
- 浙江大学召开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
-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新闻公告
- 浙江大学召开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 03-15
-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林俊德教育基金成立 03-14
- 浙江大学召开党建工作会议暨院级党组织书记例会 03-12
-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成立 03-11
- 浙江大学2022届毕业生春季综合招聘会举行 03-10
- 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和浙江大学局校合作工作推进会举行 03-10
- 浙大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举行 03-07
- 浙大师生沉痛悼别程家安同志 03-05
高考招生
- 浙江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5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0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1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2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09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