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做光纤?浙大团队对冰的研究迈出一大步,成果登《科学》
炎炎夏日,当你在享受一杯冰镇饮料的清爽冰凉时,也许会有这样的念头:杯子里的冰块能否像QQ糖一样有弹性呢?在人们的常识中,冰是一种透明易碎的脆性物质,没有弹性、无法弯折。
近日,浙江大学光电学院童利民教授团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们联合来自交叉力学中心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合作者,发现生长成单晶微纳光纤的冰,在性能上与玻璃光纤相似,既能够灵活弯曲,又可以低损耗传输光。
北京时间7月9日,相关研究结果在《科学》杂志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发表。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浙大光电学院博士生许培臻和崔博文,共同通讯作者为浙大光电学院郭欣副教授和童利民教授,合作者包括浙大交叉力学中心卜叶强博士、王宏涛教授,浙大光电学院王攀研究员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沈元壤教授。
用冰来制备光纤
冰是地球及很多地外天体(地外行星、卫星、彗星等)表面最普遍、最丰富和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大气环境、地球物理学、天文学等很多领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古至今,人类对冰的好奇心从未停息,特别是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基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等实验手段,人们对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冰的高压相、二维结构等新形态,到电子束光刻等应用探索,对冰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然而,作为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我们对冰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未知空间。比如,我们通常认为,冰是一种脆性的易碎物质,所以容易产生雪崩、冰川滑移和海冰碎裂等自然现象。已有的实验数据也支持上述认识,目前实验测到的冰的最大弹性应变为0.3%左右,大于这个值就会碎裂。虽然理论计算曾预测,理想情况下,冰的弹性应变极限有可能大于10%,但是真实冰晶中由于存在结构缺陷,能够达到的应变值远低于理论极限。
另一方面,光纤作为一种将光约束和自由传输的功能结构,是目前光场操控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将标准光纤直径减小到波长甚至亚波长量级,成为微纳光纤,提升或引入光场在空间约束、近场相互作用、表面增强、波导色散及光动量效应等方面的调控能力,在近场耦合、光学传感和量子光学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目前光纤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微纳光纤的光场调控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纤材料的结构形态及其光场响应特性。常规的玻璃光纤,主要成分为氧化硅(石英沙),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材料之一,在光传输中具有宽带低损耗等优异特性,被“光纤之父”高锟先生称为“古沙传捷音”。
实际上,在地球及很多地外星球表面,比古沙更普遍的物质是冰或液态水,童利民团队提出能否用冰来制备光纤?在长达四年的研究中他们给出了肯定答案。
首次实现冰的弹性弯曲
“这是一个令人好奇的、有趣的问题,大约八年前,我和郭欣就讨论过这个想法,但由于所涉及的实验条件和技术要求很高,一时难以开展。”童利民说,2017年,在讨论二年级博士生许培臻的研究方向时,再次提到了这个想法;当时正在准备本科毕设的崔博文,也加入了这个项目。他们专注的研究态度和出色的实验动手能力,为实现这个想法提供了可能性。另外,当时学校刚成立了冷冻电镜中心,为低温下的结构表征提供了研究条件。
在这项研究中,结构制备是关键的第一步。研究团队自行搭建了生长装置,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改进了已有的电场诱导冰晶制备方法,成功生长了直径从800纳米到10微米的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在冷冻电镜下,验证了这些沿c轴生长的冰单晶微纳光纤具有很好的直径均匀性和表面光滑度。
图1 研究团队生长的直径均匀的冰单晶微纳光纤
“作为光纤,必须能够自由弯曲,才会更有用。”童利民说。为了探索冰微纳光纤的力学性能,研究团队发明了一套低温微纳操控和转移技术,实现了液氮环境下微纳结构的灵活、精确操控。在零下150℃的冰微纳光纤中,获得了10.9%的弹性应变,接近冰的理论弹性极限(远高于此前报道的最高0.3%的应变实验值),实现了冰微纳光纤的灵活弯曲。
图2 冰单晶微纳光纤弹性弯曲光学显微镜照片
视频1 光学显微镜拍摄的冰单晶微纳光纤弹性弯曲过程
未来应用潜力广泛
冰的分子结构随压强改变而发生相变,一直是研究者们感兴趣的问题。但是,由于产生相变所需的压强通常在数千个大气压以上,需要使用特殊设计的金刚石压砧等设备来获得,实现条件不易。
研究团队发现,通过大应变弯曲冰微纳光纤,有可能为相变所需的高压提供一种简单的解决方案。“拉曼光谱是检测相变最灵敏的方法之一,我们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光谱测量技术方面有很好的基础。”郭欣说。为此,研究团队研制了一套结合低温微纳操控的原位显微拉曼光谱测量系统,通过弹性弯曲冰微纳光纤并原位实时测量最大应变区域的拉曼光谱,发现应变超过3%时,就可以出现冰从Ih相(常压相)转变为II相(高压相之一)的特征拉曼峰。同时,通过弹性弯曲还可以为冰施加超过一万个大气压的负压,这是目前其他实验方法难以做到的。因此,上述弹性弯曲技术为冰的相变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
更进一步,材料对光场的响应特性取决于其组成元素、分子结构及其排列方式。研究团队预测,由H2O分子规则排列而成的冰单晶微纳光纤,在光的操控方面具有潜在优势。为了测试其光学特性,团队利用其此前发明的近场耦合输入技术,在可见光波段实现了冰微纳光纤的宽带光传输,传输损耗低达0.2dB/cm,与目前高质量平面波导相当,这种光操控能力为微纳光纤用于低温光学导波与传感提供了新的技术可能。由于理想冰单晶在可见光波段具有极低的吸收和散射特性,进一步优化制备和测试条件,将有可能在冰微纳光纤实现超低损耗光传输。
图3 冰微纳光纤导光示意图(左图)及光学显微镜下的宽带光传输实验照片(右图)
论文评审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是“对冰物理认识的重大进步”,所展现的力学和光学特性“无疑是有趣的、独特的,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
童利民认为,对于冰这样一种自然界中最普遍、但又最神奇的物质,相信该项研究结果将拓展人们对冰的认知边界,激发人们开展冰基光纤在光传输、光传感、冰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发展适用于特殊环境的微纳尺度冰基技术。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B22004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1527901)、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LR21F050002)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支持。
(文 柯溢能 摄影 卢绍庆/科研图片由团队提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用冰做光纤?浙大团队对冰的研究迈出一大步,成果登《科学》
- 上一篇:2021年暑期团干部培训班开班
- 下一篇:浙江大学第十二期“求是导师学校”开班
相关推荐
- 求是、求实是一条文明之路
- 省委书记袁家军来我校调研“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
- 发挥高校科研活动的思政功能,培养“懂得中国”的人才后备军
- 范衡宇实验室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报道卵母细胞中mRNA在不同发育时期的翻译调控规律
- 什么是耦合?
- 理解学习,了解学生
- 区域发展时与势
- 浙江大学2021届国际学生毕业典礼举行
- 杨巍教授团队在Cell Reports发文揭示NAD代谢产物钙调控新机制
- 最新研究表明,一场罕见沙尘暴却印证我国治沙积极成效
- 学校举办教代会代表走进紫金港食堂活动暨师生座谈会
- 唐孝威:红心如火,壮志如铁
- 十年磨一剑,浙江大学医学中心启用
-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辰林教育专项基金成立
- 2020年暑期专职团干部培训班开班
- 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签约仪式暨首届校友钱塘论坛举行
- 浙江大学首届“国际学生招生宣传大使”评选顺利举行
- 浙江大学“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 第十九期开班典礼举行
- “计算+AI”赋能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在沪举行
- 浙江大学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扫描
新闻公告
- 浙江大学召开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 03-15
-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林俊德教育基金成立 03-14
- 浙江大学召开党建工作会议暨院级党组织书记例会 03-12
-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成立 03-11
- 浙江大学2022届毕业生春季综合招聘会举行 03-10
- 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和浙江大学局校合作工作推进会举行 03-10
- 浙大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举行 03-07
- 浙大师生沉痛悼别程家安同志 03-05
高考招生
- 浙江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5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0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1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2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09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