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学习,了解学生
我是英文系的一名青年教师。近几年主要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英语文体学》、《学术英语写作II》和《社会语言学》等专业课,并为研究生开设《第二语言习得》和《跨文化交流学》两门课程。
在这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我选取了《英语文体学》的第十课内容“英诗中的韵律结构”,通过诗歌诵读视频与语言形式分析相结合的形式,介绍了英语诗歌韵律节奏中“音步”和“韵律”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丰富的授课经验令我有信心把控好课程节奏,却也深知课程内容冷僻艰涩,欠缺“实用性”与“共鸣感”,须以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从听觉视觉体验着手,逐步引入深层的理性分析。在短短十五分钟的比赛中,有幸获得教师同仁的热心配合,得到评委教授的宽容褒奖,获得了意料之外的好成绩。
这于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更让我有此契机,暂且从三尺讲台抽身出来,以陌生人的心态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教学工作:如何上好一门课?
我的本科与硕士阶段皆受教于浙大,在广外读博,后去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访学,大小课堂见识了不少,若论“心中的好课”,实难用三五条目简单归纳。教师、学生、教材与教具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而总体课堂效果却不是这几方面的物理叠加,而是它们发酵互动后的化学效果。
当下时兴的“互动”与“多媒体”在调动学习兴趣、鼓励创新思维等方面固有优势,但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灵丹,有害的副作用也未可知。人类的学习是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蓬头稚子学垂纶”是“体验式学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是“试错式学习”,“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互动式学习”,“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则是“内省式学习”。一个成熟的学习者会根据不同的目标与条件,调整安排各种学习策略以求最佳结果,这也是教育学中的“元认知”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过分强求“交流互动”与过分强求传统的“博闻强记”一样,都是对学习过程的片面理解。课堂不是脱口秀和游艺场,文字游戏与视觉盛宴也许能在一时间创造美学的新鲜感与智力上的游戏感,却不应成为教育的主导价值。
在我的课堂里,品读诗歌需要听觉体验,文本分析需要独立思考,最后的文体阐释则需要互动探讨,须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感性体验走向理性分析,再开展批判性阐释。如果说学习应成为纵贯一生的求知习惯,那么“上好一门课”,就应该引导学习者充分调动个体认知资源,采用适宜的学习策略,顺利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另一方面,若要上好一门课,还得迎合学生的需求,可这对于每一位老师而言都是一个难题。学生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呢?
每学期最后一节课,我都要求学生思考三个问题,匿名写下心得上交。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你从这门课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习这门课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以及“学习这门课后最大的启发是什么?”我曾预测学生们的收获大多是新奇趣味的内容,困难是缺乏兴趣,而启发是学以致用。但学生们的答案与我的预判大相径庭:他们最大的收获往往是攻克难关后的求知喜悦,最大的困难是自省基础薄弱,心浮气躁,而最大的启发是找回初心,萌发深入学习的激情。
此事让我反思,我们在很多方面可能低估甚至误解了学生。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以及大众媒体中的泛娱乐趋势确实影响乃至改变了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以至于人们常常以为,学生们走入课堂也是为了图新鲜求趣味,逞一时耳目口舌之快,却忽视了他们固有的好奇率真、追求新知的天性。而一颗纯真无畏的赤子之心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喜欢自由互动与精彩的视频,未必就反感静心研读与辛勤操练;学生固然欢迎轻松有趣的话题与案例,但未必会抵触严谨的推理与深奥的理论。就我个人经验而言,课内闲谈与视听体验当然能吸引学生一时的注意力,改善课程节奏,增进师生感情,但经典文本与缜密推理往往会带给他们更大的审美愉悦与更深的认知趣味,并对他们的终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上好一门课”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良心活。在技术上尚可切磋砥砺,逐日精进,良心上却需要冷静独立的思考,立足根本问题,避免随波逐流。有人说“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这次的写作任务也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课堂和学生,想一想执教多年的感悟与迷惑,也想一想如何更好地理解学习、了解学生,上好每一门课。
(作者简介:朱晔,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2015年度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相关推荐
- 浙江大学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 柯越海课题组与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团队合作在《J Exp Med》发表论文揭示蛋白去磷酸化修饰调控炎症微环境的新机制
- 浙江大学党校2020年秋冬学期学生预备党员培训班开班仪式暨辅导报告举行
- 浙江大学举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会
-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完成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查
- 张文显:法理学研究要实现转型升级
- 姚玉峰:做医学教育的“摆渡人”
- 实事报表|满足师生学习科研需求 一流保障撑起一片天
- 刘斌:考古不仅是“挖宝”,更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扇窗
- 浙江大学原创话剧《速写林俊德》首演掀起浓浓家国情
- 2020年北京浙大校友会校友代表大会暨新春团拜会举行
-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德水基金捐赠暨启动仪式举行
- 浙江大学干血点研究助力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兴奋剂“零出现”
- 生科院傅承新-邱英雄实验室揭示活化石银杏种群进化历史和进化潜力
- 为新中国持续发电——记国际上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的诞生
- 面向人类生命健康! 浙江大学宣布筹建大健康学院,陈廷骅基金会捐资支持
- 校党委书记任少波率团访问澳门
- “在鲜红的党旗下”王明华研究生党建工作室成立
- 浙江大学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 扎实推进生活园区育人工作
- 让青年人迸发新活力
新闻公告
- 浙江大学召开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 03-15
-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林俊德教育基金成立 03-14
- 浙江大学召开党建工作会议暨院级党组织书记例会 03-12
-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成立 03-11
- 浙江大学2022届毕业生春季综合招聘会举行 03-10
- 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和浙江大学局校合作工作推进会举行 03-10
- 浙大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举行 03-07
- 浙大师生沉痛悼别程家安同志 03-05
高考招生
- 浙江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5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0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1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2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09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