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人工喉有望助失语者正常“交谈”
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微电子所任天令教授团队近日在纳米领域重要期刊《美国化学学会纳米》上发表了题为《一种可穿戴的类肤性高灵敏石墨烯人工喉》的研究论文。该器件集收声和发声于一体,可直接贴附于失语者喉部,并将喉部的不同动作转化为对应声音,有望帮助失语者与他人正常“交谈”。在未来,该器件将与声纹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结合,在语音识别、家庭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喉癌患者数量日益增加,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呼吸道高发癌。大量喉癌患者需要采用全喉切除手术,成为后天型失语者。现有电子喉助音器无法清晰还原患者声音,发音模糊,训练周期长,并且需要患者自己手持助音器于喉部,造成极大不便,所以亟须便于失语者携带、操作简单、性能优异的新型人工喉的器件及系统研究。
记者了解到,与2017年任天令团队首次提出的石墨烯人工喉相比,第二代石墨烯智能人工喉在器件柔性可贴附、声音收发系统集成、动作监测系统、轻型可穿戴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第二代石墨烯人工喉采用了更贴合人体皮肤的文身式薄膜作为衬底,无须胶带粘贴,可直接贴敷在人体喉咙,极大地提高了佩戴舒适感。同时,它在收发声系统方面有了双重突破,实现了石墨烯的器件级应用至系统级应用的跨越,通过专用电路对声音信号的放大和转换,首次将收声系统和发声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了声音输入到输出的闭环,并可以通过示波器实时观测喉部运动情况。接着,通过与单片机的结合,该器件可以将人体喉部的不同动作‘翻译’成不同的声音,实现了动作发声系统。通过连接解码器,该器件还可以播放任意音乐。”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二代石墨烯智能人工喉系统还可通过臂包穿戴在胳膊上,首次实现了石墨烯人工喉的可穿戴功能:“未来将进行体积更小及功能更多的集成,有望实现像‘创可贴’一样贴附在人体喉部并帮助失语者‘开口说话’。”
据悉,近年来,任天令团队致力于石墨烯器件的基础研究和实用化应用的探索,尤其关注研究突破传统器件限制的新型微纳电子器件,已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如柔性石墨烯收发声器件、新型石墨烯阻变存储器、光谱可调的石墨烯发光器件、石墨烯仿生突触器件、可调石墨烯应力传感器、仿生石墨烯压力传感器、极低功耗石墨烯钙钛矿阻变存储器等。
编辑:程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新型人工喉有望助失语者正常“交谈”
相关推荐
- “改革先锋”进清华:听改革开放四十年装备强国发展之路
- 【迎新花絮】马来西亚新生蔡紫榕:水木清华 一见倾心
- 【组图】“从洛桑到北京”第十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 网聚青春正能量 唱响清华好声音 清华大学第二届校园网络文化节举办
- 陈旭率团访问四川 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并看望校友
- 第十六届“清社年华”学生社团校庆嘉年华为母校庆生
- 清华航院王沫然教授荣获2019年度国际多孔介质学会研究奖
- 《书写新时代“中国之治”新篇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专题报告会举行
- 法学院学生党支部下沉工作机制探索
- 【微观清华】清华标杆课教师 | 物理系徐湛:用赤诚之心教给学生看家本领
- 清华举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专家会议
- 清华大学召开2019年校务委员会会议
- 姚期智院士领衔 清华大学推出面向高中生的人工智能教材
- 赛灵思AI研究基金捐赠清华大学电子系
- 清华土水学院杨强教授当选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
-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一行到清华大学调研
- 清华大学第三十五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举行
- 清华大学举办第34期暑期团校
- 清华校党委巡察组召开第二轮巡察工作动员会
- 清华大学举行2019年机关后勤正职干部任职集体谈话
新闻公告
高考招生
- 清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留学预科班2014年招生简章 08-05
- 清华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