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举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专家会议
清华新闻网10月12日电 日前,清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专家会在李兆基科技大楼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出席会议,教务处副处长苏芃主持会议。
首先,苏芃就学校文化素质课程现状进行了汇报。根据清华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本科教学体系定位,以及提高课程质量的要求,她提出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通识课程准入、评价及退出机制,建设高定位的“通识荣誉课程”等通识课程建设方案,并围绕改革方案建立明确的要求和推进举措。
会上各位专家就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现场
新雅书院院长甘阳表示,清华大学通识课程建设应遵循务实的原则,在保证现有文化素质课程量满足学生修读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建设一批高质量、有挑战度的通识课程,充分挖掘人文、社科、生物、医学、环境、经济等领域的师资,建设跨学科交叉融合、真正具有通识教育意义的课程。
数学系教授白峰杉提出通过课程形式改革推动通识课程质量的提升。他建议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视小班教学和助教团队的建设。
人文学院教授王巍简要回顾了过去几年中文化素质基地的重要工作举措,提出目前通识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经管学院教授钱小军、外文系教授陈永国、生命学院教授刘栋、美术学院教授杨东江等也对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素养要求、课程体系、制度政策等方面充分发表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听取汇报和讨论之后,彭刚首先肯定文化素质基地多年来在学校通识课程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清华近期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重点打造了写作与沟通课程,这既是一门必修课,是清华学生共同的学习经历,又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开设不同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写作沟通方面的训练。彭刚强调,未来的通识课程建设就是要开出“既有学理深度、又无学科门槛”的课程,把13个学分的通识课程做实、做好,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大的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
彭刚表示,在树立更高目标的同时,还应注重实际课程需求的保障工作,要从这两个方面同时着手。建立在清华现有资源基础上,通识教育除了在人文学科方面建设特色课程之外,还要从环境、能源、生物、人工智能等学科着手,基于当代人类、当代科技面临的巨大问题和变革,建设有清华特色的通识课程,使其成为构成所有学科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重要部分。为此,各个学科尤其是人文社科学科,除了自身学科建设,还要努力在全校人才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开出更多、更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同时,建立在现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要吸引一些有能力、对通识课程建设有共同志趣的教师,建设一批能够代表清华品质的“通识荣誉课程”,实现教师授课“有投入、有尊严、有成就感”,学生学习“有训练、有获得感”。
供稿:教务处
编辑:李华山
审核:周襄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清华举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专家会议
相关推荐
- 【微观清华】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备展即将开幕
- 【学风建设年】院系代表、社会学系王天夫在清华大学学风建设大会上的发言
- 中国建设银行原行长王祖继博士受聘清华经管学院管理实践访问教授
- 清华主办的2018中美中学校长论坛在美国波士顿举行
- 种出中国自己的“苹果树”——岳光溪院士做客“真人图书馆”第46期
- 清华学子赴宁德时代开展“我的事业,我的祖国”主题就业实践
- 清华大学在线教学阶段性总结交流会举行
- 清华能动系研团“源动中国”就业实践调研中国能动行业昔与今
-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道增院士
- 清华大学“洞察中国”全球胜任力社会实践长江经济带支队赴湖北省开展实践
- 公管学院举办第二期“全民讲师计划”启动仪式
- 陈旭参加地学系教授付昊桓入党发展会
- 2019神经结构生物学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 【在线教育风采】刘雷波:用英文教几万人设计集成电路
- 清华大学举行2019年大一骨干读书班
- 清华举办“包容与多样”无障碍发展国际学术大会 发布《通用无障碍发展北京宣言》
- 杨斌出席亚洲大学峰会并访问阿联酋哈利法大学
- 【在线教学进行时】天涯共课堂 | 清华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的开课第一周
- 104岁老学长马识途书法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
- 清华大学学生对外交流协会举办第12届IMUSE中美大学生互访活动
新闻公告
高考招生
- 清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留学预科班2014年招生简章 08-05
- 清华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