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造与碳达峰”论坛召开,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绿色建造研究中心”揭牌
3月12日,“绿色建造与碳达峰”论坛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绿色建造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土木工程学院举行。清华大学江亿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加平院士,我校肖绪文院士、吕西林院士,副校长顾祥林,以及来自中建集团、上海建科院、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仪式上,肖绪文院士、刘加平院士共同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绿色建造研究中心”揭牌,宣布“绿色建造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肖绪文院士在致辞中介绍了研究绿色建造、降低建筑碳排的社会意义、经济价值与环境效益,并表达了对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绿色建造研究中心”的期待。
顾祥林对“绿色建造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对肖绪文院士及与会专家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中心应当致力于落实实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发展作贡献,积极开展绿色建造试点工作,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突破创新瓶颈,希望绿色建造研究中心引领并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
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负责人介绍了绿色建造研究中心的设立背景、主要成员与发展愿景,展示了建筑工程系在绿色建造研究创新和学科建设上的努力与成果,阐明了绿色建造创新的主要目标、研究方向与核心工作。
论坛上,三位院士围绕建筑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题,分别带来了兼具前沿性与实用性的精彩报告。
江亿院士作了题为《建筑部门实现碳中和的途径》的主题报告。他强调了低碳发展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意义,列举了详实广泛的能源经济数据,对建筑部门的四类型碳排放逐一进行分析,并结合预测研究与政策研究成果,提出减少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技术与实施途径,认为“减少非二气体排放”同样应该作为绿色建造的重要任务。
刘加平院士以《碳减排与建筑节能设计》为题,提出降低建筑能耗是减少建筑碳排放的重要组成。他将建筑能耗分为建造能耗、拆除能耗与运行能耗三个部分,强调建筑采暖等设计应与所在地气候“相适应”,方能减少运维能耗,进而降低建筑碳排。他梳理了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并提出相应前沿设计理论,通过对比不同地域、民族、时期的节能设计案例,为未来建筑减排与节能建筑的研究规划发展道路。
肖绪文院士作了题为《关于绿色建造与碳达峰的思考》的主题报告,介绍了绿色建造广义与狭义的内涵,强调工程建造过程应当贯彻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眼于全生命期,实现过程绿色、产品绿色。他表示,绿色建造的前提是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认为工程总承包的一体化工程质量保证机制对推进绿色建造、提高整体质量至关重要,并提出了当前推进绿色建造的基本任务。
随后,与会各领域专家从不同专业角度,围绕建筑业绿色发展作了学术报告。
我校土木工程学院李国强教授从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在建筑材料与施工方法两方面实现建筑工业碳减排的技术路径与前沿成果,对比了混凝土与钢材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劣以及相应的环境影响,提出装配式建筑对绿色建造的重要作用,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现存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诸大建教授从管理学角度讨论了中国的绿色发展,阐述了卡亚公式在中国“30/60”目标的应用,从能源替代和负碳技术、工业能效以及低碳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强调了建筑减碳需要系统改进与系统创新,具体展现了管理与技术在建筑低碳中的重要作用。
中建集团关军博士从工程实践的角度,介绍了现有技术在实践中磨砺的成果、现状与问题,认为绿色建造的指导理念应当规范并防止泛化,强调了新技术、新突破需要在实践中破除障碍落地实施,带来了不同于单纯技术研究的思考与讨论。
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易教授则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梳理了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经历的五个阶段,强调了建筑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重要性,介绍了突出被动式设计等新兴设计方法,并以具体案例为背景,结合美观设计与绿色建筑,表示应为建筑能够实现集安全、绿色、美观于一体而努力,丰富了思考的出发点与目标。
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范宏武博士从上海区域的视角,表达了对建筑领域“碳达峰”的思考。他从区域宏观层面考量了建筑领域“碳达峰”工作的角色定位、产业转型与能源结构调整以及具体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分析了建筑碳减排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影响,强调了区域间的差异性。
我校土木工程学院何敏娟教授从绿色可再生的木结构角度,讨论了建筑减碳的另一工程途径。她表示,可以利用具有“负碳性”的木结构建材,减少材料层面的碳排放,提出应“以应用促保护”,合理布局林产工业,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并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木结构的新技术与减碳作用,期望其成为绿色建造的重要突破。
我校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李岩教授介绍了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前沿研究成果,阐明了多层次、多尺度的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概念,提出了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界面进行设计和优化的方法。她还进一步介绍了功能化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并通过生命周期评价方法验证了该类材料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我校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于航教授介绍了能源规划理论体系。她认为,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建筑能源需求基准线,以及建筑群负荷预测模型和能源系统优化模型,从能源规划的角度提出建筑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又一途径。
在关于建筑业减碳目标与碳中和应对措施的集体讨论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为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明确建筑业的碳减排义务,为建筑业各部门制定明确的量化减碳目标,特别是可以从碳排放基准、碳限值目标、减碳设计方法等层面出发,构建结构工程减碳设计理论,从建筑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通过设计观念的革新促进科学的绿色建造策略引导,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促使从业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为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绿色建造与碳达峰”论坛召开,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绿色建造研究中心”揭牌
相关推荐
- 交通运输部来信感谢同济教师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作出的贡献
- “青年看两会”主题沙龙开讲,7位时代声音青年讲师分享学习心得
- 【人民日报】同济大学《听TA说》在一大会址开讲 40万人同赞“红色能量”
- 金银潭一月:不斩楼兰誓不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护士许诗琨的心路历程
- 徐小春、陈德铭一行来校访问
- 获5项全国一等奖!同济大学以美育人,学子闪耀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舞台
- 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获上海市侨界杰出人物称号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⑧|向城市黑臭水体“亮剑”
- 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
- 同济大学2021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举行
- 同济大学法学院成为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首个研究基地
- 新生院济美学堂携手专业学院推出六大专场讲座,讲述“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同济力量”
- “西藏情结挥之不去!”——记援藏干部人才张轮教授
- 探索高校与高中合力育人的新路径,同济大学—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同济实验班”揭牌
- ?校党委书记方守恩一行赴太原调研
- 校领导出席“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2020年度高端论坛”
- 2021年同济大学新年贺词:同舟共济迎挑战 奋楫扬帆开新局
- 青马工程殷夫班35名学子分为6支团队奔赴8地,寻访8位同济英烈事迹
- 落实中央巡视整改,“人民城市导论”课程团队赴杨浦滨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庆祝成立三十周年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