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吴志强、蒋昌俊、王韬三位教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在京举办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颁奖大会,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名单揭晓。同济大学3位学者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他们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志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蒋昌俊,附属东方医院灾难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急诊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教授王韬。
吴志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综合方案总规划师。他长期坚守在城市规划工程实践第一线,致力于推进城市规划的理性提升。针对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建设问题,他积极探索规划技术的数理分析新方法,剖析城市发展内在规律,模拟推演规划效果,科学评价规划决策,系统优化规划方案,不断研发“以数明律、以流定形”的规划方法,逐步建立了“理性规划”的理论框架,取得了理性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的重大成就,在一系列重大城市规划工程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市项目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为我国城镇化和城市规划的理性发展作出重大科学贡献。以第一完成人曾获多项国家级、教育部、建设部、科技部和上海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国内外诸多规划设计重要奖项。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世博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城市规划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和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2016年,获评首批规划领域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蒋昌俊长期从事智能计算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是我国网络计算与智能金融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针对我国互联网应用发展迅速、风控技术滞后、基础理论薄弱的严重局面,他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开展了深入系统性的研究,创建了网络并发系统的行为理论,提出了风险防控的行为认证与递阶控制技术,克服了网络计算过程的高通量瓶颈和交易行为风控难题。主持建立了我国首个互联网交易风险防控体系及系统,取得了网络交易高辨识和强实时的重大突破,为我国在该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其成果在保险、支付、网安、贸易、电商、银行等多个领域得到成功应用,服务于支付宝、中国工商银行、快钱、阳光保险等企业,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上海浦东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等,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省部级一等奖8 项和中国专利优秀奖1 项,以及国际奖多项。他先后入选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和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被授予Brunel University London 名誉教授,入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王韬生于1974年,从事创伤急救临床工作23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包括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在内的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80余篇论文;主编著作9部,获国家专利11项。近5年带领团队获批50余项科研项目,含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评2017年度中国科协“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和人民网与健康时报社评选的“首届国家名医”。他长年从事医学科普、应急传播、灾难医学传播工作,是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中国科协辟谣平台专家。团结行业领域专家建成科技志愿者团体——“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主创全国首部急救科普纪录片《急诊室故事》,探索创造了“原位、实时、在线”的医学科普新模式。探索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创立“智慧医典”大数据平台。驰援武汉抗疫期间,他担任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上海)副领队,积极开展应急传播科研攻关和应急科普创作研究。主编《新冠肺炎学生防护读本》(中文、英文、意大利文发行)和《新冠肺炎居家防护指南》《方舱记忆》等作品。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重要科技奖项,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
此次,全国共有10个团队被授予全国创新争先奖牌,28位个人被授予创新争先奖章,258位科技工作者被授予创新争先奖状。其中,上海共有3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17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同济大学吴志强、蒋昌俊、王韬三位教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相关推荐
- 我校冬季长跑比赛在两校区开跑,为“重走长征路”推动“四史”学习教育活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强震区滑坡崩塌灾害防治技术方法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
- 上海市大学生平安志愿者行动总队成立大会暨校园安全滑稽戏进校园首演在我校举行
- 同济学子赵龙举: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当志愿者的日子
- 同济大学战“疫”青年优秀事迹报告会举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 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③∣以组织建设为根本,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提升
- “第二届多模态与特殊人群话语多学科研究求索论坛”举行
- 校党委书记方守恩赴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调研,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 辅导员走进校史馆,“云”直播同济“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113周年校史
-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轩福贞一行来校调研“十四五”规划编制
- 左为团队的初步成果揭示病毒首先攻击肺泡
- 建言献策谋发展,履职尽责显担当,同济大学上海市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
- 同济大学2018年秋季集中主题团日活动举行
- “辅导员,就是一粒火种” ——记“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张桁嘉
- 中建集团与同济大学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中国建筑—同济大学智能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
- 同济大学2021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举行
- 第十届“同声唱响”研究生歌手大赛决赛暨2020届研究生毕业晚会在“云端”圆满举行
- “高雅艺术进校园”之话剧《原野》登上同济舞台
- 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成立,全面服务上海新一轮新城战略,上海新城建设论坛同日开讲
- 同济大学23门课程入选2021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