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综合性能最强海洋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命名下水
中大新闻网广州8月28日电(记者黄艳)“我命名你为‘中山大学’号,愿你承续并光大中山大学永恒的家国情怀,满载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和建设者的热切期盼……”
8月28日,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在上海长兴岛江南造船下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为这艘高大威武的科考实习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学”号承载起向海求索的使命与担当,承载起兴海强国的光荣与梦想,挺进深蓝,劈波斩浪,顺利平安!
“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图片来源:党委宣传部)
2016年6月教育部批复同意中山大学在“十三五”期间新建一艘6000吨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该船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开工建造。据介绍,此次下水后将立即开展舾装调试,预计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中山大学”号船长114.3米,型宽19.4米,型深9.25米,整个船体线型优美、高大威武。据介绍,该船具备无限航区全球航行能力,经济航速11.5节,最大试航速度16节,经济航速下续航能力15000海里,额定人员编制下自持力60天,定员100人。
据该船总设计师、中船集团第708所主任助理吴刚介绍,“中山大学”号是目前我国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创新设计亮点最多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我国是海陆兼备大国,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安全和经济利益。进入21世纪,海洋领域国际竞争愈发激烈,与世界海洋强国相比,我国的海洋科考、海洋科技相对滞后。
“中山大学”号亮相(解放日报记者孟雨涵 摄)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大学科考实习船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孙冬柏介绍说,“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具备科学考察和人才培养的双平台功能。它配备了大量先进科考仪器和科考操控支撑设备,建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能满足样品处理、检测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各类实验室,船舶平台的综合性能和科考功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大型“移动实验室”。
据该船总建造师、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张文龙介绍,“中山大学”号的科考作业实验空间大,而且具有可扩展性强。除了760平方米的固定实验室,艉甲板作业面积超过610平方米,可搭载十多个移动集装箱式实验功能模块,大大提高船舶的综合科考作业能力和工作效率。
此外,该船还拥有直升机热降平台,可有效提高人员输送和物资转运能力,并可作为无人机的起降平台,从三维空间上大大扩展了本船科考观测的范围。
下水暨命名活动现场(解放日报记者孟雨涵 摄)
作为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在国内科考实习船中具备多个“首次”。吴刚说,该船在国内科考实习船中首次采用L型全回转低噪声推进器、首次采用轮缘永磁侧推、首次采用直流母排+储能蓄电池的组合设计、首次采用全航速主动式减摇鳍等。“中山大学”号非常注重绿色环保性能,满足最新国际排放要求,并将取得中国船级社 Clean标志,确保对大气环境、水体等科考调查的影响降至最低。
“中山大学”号能如期命名下水来之不易,今年以来爆发的疫情给科考实习船建造带来了多重困难。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在仪式上介绍,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船东、船厂、船检、监理、设计等单位密切配合、精诚合作、攻坚克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科考实习船建造工作,每个团队展现出了敬业专业的工作态度和水平。
中山大学地处我国南海之滨,有着悠久的海洋科考和研究历史。据介绍,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中山大学就在我国南海开展海洋科考。1928年,中国历史上首次对西沙群岛的科学考察就是由中山大学的朱庭祜和朱翙声两位教授完成的。上世纪60年代,中山大学还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海洋生物化合物研究,开启了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建设海洋强国、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对新时代海洋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等待下水的“中山大学”号(解放日报记者孟雨涵 摄)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有责任也有能力,响应党中央号召向海洋进军。”陈春声说,进入新时期,中山大学围绕国家海洋战略部署,面向深海大洋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家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加快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高端人才培养,以综合性为特色的大海洋学科群发展迅速,海洋相关学科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并陆续开展一系列海洋科考活动。
“舟楫为舆马,巨海化夷庚。建造世界一流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打造高水平海上移动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与国内外优秀海洋科学家交流与合作,是历代中大人从不懈怠的海洋梦想。”陈春声说。
参加下水命名活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表示,时至今日,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远不如对太空的了解,原因在于海洋考察设备少、装备弱、人才缺。“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体现了这所大学对国家海洋战略、对人类经略海洋的深刻认识以及坚毅决心,也必将为国家了解海洋、发展海洋、守护海洋发挥重要作用。
罗俊院士向记者表示,作为一所毗邻南海的“双一流”综合性高校,中山大学发展海洋科学、培养海洋人才、服务国家海洋战略的初心不改、决心不变,我们将以“中山大学”号为平台和载体,加强与国内各涉海兄弟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走向深海远洋贡献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我国综合性能最强海洋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命名下水
- 上一篇:旅游学院顺利入驻海琴6号楼
- 下一篇:陈春声书记一行赴深圳校区检查开学准备工作情况
相关推荐
- 【2019毕业巡礼】法学院2019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圆满落幕
-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中山大学校友论坛成功举行
- 【院长书记第一课】国际金融学院黄新飞副院长、彭志刚副书记讲授思想政治第一课
- 【春季会·学习篇】智能工程学院传达学习学校2021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
- 广东高校辅导员“四史”学习班在我校举办
- 我校举办2019年校友新年晚会暨校友工作与基金工作颁奖礼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埔院区正式启用
- 我校召开科学研究九大重点领域专家委工作启动会
- 附属第三医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春季工作会议?学习篇】肿瘤防治中心召开会议传达学习2019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
- 我校附属第三医院杨扬教授当选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 第四届亚洲地理大会在我校举办
- 【榜样的力量】支部建设稳步走,争先创优勇前行——记附属第六医院医技三党支部
- 我校高水平男子排球队在CUVA南方赛区夺冠
- 我校与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签约共建康养产业联合研究平台
- 【榜样的力量】传承医德家风 共释仁心仁术——记附属第一医院何建桂、黄艺仪
- 第十一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举行
- 【田野中大】中山大学与梅州: 首次实地发掘尘封的中大在梅州办学历史(一)
- 【讲述榜样的故事】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沈文杰副教授的“硒”土情节
- 山西大同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存根教授率队到我校附属第七医院交流
新闻公告
- 我校召开珠海校区疫情防控专题工作会议 03-16
- 【中国科学报】辣椒摄入对血管钙化的保护机制获揭示 03-14
- 我校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会议 03-14
高考招生
- 中山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