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中大】中山大学与梅州: 首次实地发掘尘封的中大在梅州办学历史(一)
编者按:全面抗战的1938年至1945年期间,为保全华南乃至国家文脉,中山大学先后转徙广西龙州、云南澄江、广东坪石、梅县等地,颠沛流离,烽火逆行,坚持办学,弦歌不辍。近四年来,在学校文化传承专项(文化建设)、历史学系、档案馆及孙中山基金会的联合支持下,我校历史学系师生沿着当年的迁徙路线进行实地考察,以田野调查、文献搜集及口述访谈等方式挖掘、抢救大批资料,填补了校史研究的空缺。这些考察展示了近代域外高等教育中国化、在地化的过程,既是学校的校史研究成果和追寻红色足迹的教育体验,也有力地推动了由广东省政府主导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
本系列文章按照办学的时空先后,包括广州、广西、云南、粤北坪石、粤东梅州、潮汕等部分。在历史学系党委书记龙波的关怀下,得到系里曹天忠教授、赵立彬教授、李欣荣副教授等人的精心指导,由历史学系博士、硕士研究生胡锐颖、梁倩影、肖胜文、谢明杏、钟文静等执笔完成,通过抗战史、高校史与革命史三个维度,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田野中的中山大学抗战迁移历史图景。
2019年11月18日至20日,我校历史学系教授曹天忠、副教授李欣荣率领抗战校史考察团一行9人赴梅州进行田野调查、史料搜集与口述访谈,力图从田野和文献中寻找中山大学与梅州的渊源。本次活动由学校文化传承专项(文化建设)、历史学系、档案馆及孙中山基金会联合支持,考察团在梅州市党史研究室、剑英图书馆和政协文史委员会、梅县区档案馆、大浦县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及当地知情者的大力协助下,挖掘出许多令人惊喜的线索和材料,弥补了我校校史研究以及中大与梅州关系认知的薄弱环节与不足。
梅州,是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是世界客都、文化之乡。近代以来的梅州以“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之客家精神,孕育出500余位将军、30余位海内外院士、300余位大学校长。
抗战后期,国立中山大学选择迁往梅州办学不仅是外在客观原因决定,事实上中大与梅州的渊源颇深,许多梅州人与中大关系匪浅。考察期间,团队成员不仅仅关注抗战期间中大在梅州的办学历史,而且格外注意寻找梅州人与中山大学的渊源,加深了对校史中梅州人贡献和价值的认识。
梅州人与中山大学
1918年5月27日,中山大学的创始人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参议谢良牧等人的陪同下到松口视察,下榻同盟会会员谢逸桥于铜琶村的新居“爱春楼”,并探访著名华侨梁密庵的寓所承德楼及松口公学。由此可见,中大与梅州有着深厚的渊源。循着中山先生的足迹,我们依然可以领略昔日“白屋千家村落盛,中枢整块市廛新”的景象。
考察孙中山下榻之松口爱春楼(来源:历史学系)
考察团首先参观了中国客家博物馆、纯厚楼“将军馆”、先勤楼“校长馆”。在梅州市党史研究室科长陈文燕一行的陪同下,大家先后寻访了位于大埔县茶阳镇的邹鲁故居和三河坝的中山纪念堂。
调研茶阳镇邹鲁故居(来源:历史学系)
茶阳古镇曾是盛极一时的古商埠,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首任校长邹鲁便出生于此地儒学里的“邹寿庐”。现在的“椿森第”是民国初年他在原址出资重建的新屋,以供其父邹应森居住。邹鲁在创办国立广东大学及建设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期间,皆有突出贡献。他力主庞大建校计划,一度为石牌校舍及林场争取到4万余亩的占地,时人称誉为“中山大学校,半座广州城。”
在茶阳古镇,我们可以发现不少与邹鲁相关的故迹。大埔中学的前身乐群中学为张龙云、张际云、邹鲁等人倡办的孝友堂,校门前的两棵红棉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这是邹鲁在1914年特地派人从广州送回家乡栽种的。高大挺拔的木棉树、古韵犹存的校舍、明代的“丝纶世美”牌坊,似乎与中大康乐园中的木棉树、红砖绿瓦、乙丑进士牌坊遥相呼应。
穿过繁华褪尽的茶阳骑楼群,我们来到位于业已废弃的汀江古码头旁的早期海外同盟会员何阳生的故居“旋庐”。该楼竣工于1938年,是由邹鲁题写楼名。“旋庐”既契合主人“旋美”的名号,又蕴含了“旋归田里,庐结河滨”的寓意。
校长邹鲁题写之茶阳“旋庐”(来源:历史学系)
三河坝中山纪念堂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第一座中山纪念堂。三河籍的星洲华侨徐统雄与孙中山交情甚笃,长期资助其革命活动。1918年5月26日,孙中山由粤赴沪途径三河坝,在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会见陈炯明、邓仲元、蒋介石等将领,商议护法之计。1929年徐统雄在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的墓道空地上修筑中山纪念堂及中山公园,并由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范锜撰《三河中山纪念堂记》记其事曰:“十七年夏,徐处长统雄,怆梓桑之荒废,悯斯民之颠连,募集鉅赀,筑避水所于官山之下,期年落成,正面建中山纪念堂一。盖以民七援闽,孙总理曾莅斯土也。”1930年11月,国民政府通令“进入斯堂军民人等,务必爱护其中器物,不得损坏一瓦一砖,一草一木,违者严惩不贷。”至今,纪念堂内依然保存着珍贵的遗迹。
三河坝中山纪念堂(来源:历史学系)
梅县自古“四斋弦诵之声,不绝里巷。”近百年来,中山大学的梅州客籍人士不绝如缕,薪火相传。除了校长邹鲁之外,还有曾任国立广东大学法科学长梁龙,教务长萧冠英,师范学院院长萧隽英,工学院院长罗雄才,医学院院长梁伯强、代院长杨简、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姚碧澄、细菌研究所主任李挺,文学院院长吴康、范锜、代院长古直,农学院院长侯过、黄枯桐,理学院地理系主任孙宕越,广东省通志馆总纂兼编纂温丹铭,中国文学系主任吴三立、教授李沧萍、黄海章、胡毓寰,史学系教授姚宝猷、罗香林,地质学教授丘念台,教育系主任王越,工学院教授丘琮,教育研究所教授钟鲁斋。值得一提的是,国立中山大学筹备人、革命烈士熊锐教授亦是梅州人。
就读于国立中山大学及其前身的红色革命家还有中央苏区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东江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第十一军的创建人之一古大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秘书长饶彰风,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需处处长古公鲁,九龙嶂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省港大营救”负责人之一胡一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埃,开国大校张孤梅,全国知名文艺战士黄药眠等。其他从中大走出去的梅州人还有任台湾逢甲大学校长廖英鸣,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柯远芬,陆军少将谢晋元、饶钦廉,空军少将魏崇良等。
建国后,中大的梅州客籍名人更是层出不穷,包括校长曾汉民,党委书记郑德涛,党委副书记曾桂友、梁超伍,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萍,副校长黄友谋、魏聪桂、张纯祥,中山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子扬,中文系教授楼栖,历史系教授陈胜粦、李吉奎等。在校长馆内,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毕业于中大的校友身影,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作梅、暨南大学副校长赖江基、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茂春、广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黎导、星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梁祥云、香港中国新医药研究院院长张公让、韶关学院院长林立芳等。客籍人士一直有捐资兴教的传统,至今,人们在康乐园的张弼士堂、曾宪梓堂和永芳堂里,依然可以感受到客属华侨张弼士、曾宪梓与姚美良等人惠及士林的高风伟德。
文稿终审:历史学系 龙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田野中大】中山大学与梅州: 首次实地发掘尘封的中大在梅州办学历史(一)
相关推荐
- 【我为群众办实事】义诊走进敬老院,真情关爱暖人心——孙逸仙纪念医院眼科及皮肤科教职工党支部、后勤教职工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 【聚焦两会·中大时间】中山大学师生畅谈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期盼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和生院士一行来访我校
- 中山眼科中心举行中美眼科研究合作高峰论坛
- 陈春声书记带队参加2019年度内地高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工作会议
- 【春季会·学习篇】智能工程学院传达学习学校2021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
- 【五个融合】多措并举,优化拔尖人才机制,培养高素质护理学专业人才
- 发展规划办公室举办法律专题业务培训讲座
- 【春季会·学习篇】纪委办公室监察处传达学习学校2021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
- 【主题教育·行动篇】凝心聚气强内功,为民服务显成效——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主题教育立行立改
- 走近“大类招生与集中培养”,我们在康乐园期待你的到来
- 我校30人入选2017年“广东特支计划”
- 【榜样的力量】向着阳光生长——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林玥琪
- 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荣获“全国政府采购先进采购单位”称号
- 筑梦基层 绽放青春
- 高松校长赴广州校区北校园调研
- 我校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再获佳绩
- 【田野中大】中山大学与梅州: 首次实地发掘尘封的中大在梅州办学历史(二)
- 【我为群众办实事】中大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开展实验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动
- 【我们众志成城】校工会开展走访慰问活动
新闻公告
- 我校召开珠海校区疫情防控专题工作会议 03-16
- 【中国科学报】辣椒摄入对血管钙化的保护机制获揭示 03-14
- 我校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会议 03-14
高考招生
- 中山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