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暨“山水城市”学术论坛在上海交大举行
12月11日,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诞辰110周年。为了继承和弘扬钱学森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思想与理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城乡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由中国建筑学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暨‘山水城市’学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国内外建筑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研讨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发展与实践。
大成智慧,钱学森的“山水城市”理论
钱学森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而且对国家的城乡建设相关领域也倾注了极大的研究热情,凭借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理解和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早在国家改革开放之初,他就针对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山水城市”理论及未来城市构想,极具前瞻性地将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有机融合,以期创造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特色并重的新型生态城市。早在1958年钱学森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从园林学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建设应该向传统园林学习的建议。1990年7月31日,他在写给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的信件中,首先提出了“山水城市”一词。钱学森对于“山水城市”理论的构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仅目前能够收集到的相关信件就达100多封。1993年,在他的号召与建议下,在北京召开关于“山水城市”的第一次座谈会,为“山水城市”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在城市建设领域举办的一系列关于“山水城市”及其相关理论的座谈会、讨论会则进一步推动了“山水城市”理论的发展。
钱学森“山水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外文化相结合、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相结合,通过“尊重生态环境,追求山环水绕的境界”“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以“有山有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和有足够森林绿地、足够江河湖面、足够自然生态”的“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来推动和提升中国城市的未来建设。
面向未来,探索“山水城市”新理念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城乡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千城一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文化特色流失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理论也为解决这些城市建设领域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理论途径。“山水城市”理论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园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并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相契合,是一种根植于中国精神的现代化城市构想。这一理论与构想不仅符合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生态化、可持续化大趋势,而且与“生态城市”“森林城市”“低碳城市”“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美丽城市”等新的城市建设理念一脉相承。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本次论坛通过继承与发扬钱学森的“山水城市”理论与未来城市构想,汇集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未来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新设想,进一步推动中国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诸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荟萃思想,聚焦“山水城市”新发展
本次论坛由钱学森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张健教授作为总召集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等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学森图书馆建筑总设计师何镜堂作“钱学森图书馆建筑创作的回顾与展望”主题演讲。在钱学森图书馆开馆10周年之际,何镜堂院士重温钱老思想与钱馆设计理念,并以济宁图书馆、广州海心桥、广州“三馆合一”工程、等实践案例阐释“两观三性”是贯穿他所有作品的基础理念。“两观”就是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就是建筑讲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和谐,人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人类的发展方向是和平,建筑也要表达出与大自然和平共处的理念。在演讲的结尾,何镜堂提出,城巿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创建和而不同、不同而又协调的人居环境,也是中国建筑师一直以来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何镜堂希望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能够更加充分地挖掘城市的地域特征、彰显城市的文化内涵、紧跟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从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高度去认识城市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道路,创造出更加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
上海市建筑学会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夏冰作“山水城市的重生”主题演讲,秉承“造山、引水、成林、聚人”的规划理念和打造自然生态与人文艺术有机结合的空间格局的宗旨,以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对重点设计区域的详细介绍,总结了贯穿设计建设全过程的“再生理念”。
上海市建筑学会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韩继红作“绿色新城发展展望”主题演讲,从国际视野下绿色新城发展的缘起及历程回顾、十四五绿色新城发展的需求和响应、上海五大新城绿色低碳建设专项解读与展望三个方面探讨未来绿色新城发展。
各位专家学者踊跃发言,一致表示应深入学习钱学森先生的崇高品质、研究钱学森先生的“山水城市”理论,共同推动新时代的“山水城市”生态建设发展。
最后,作为本次论坛的总召集人和承办单位的负责人,上海市建筑学会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张健教授本着传承钱老“爱国、创新、奉献”的精神、践行钱老“山水城市”理念的宗旨,凭借其国内外39年的丰富建筑生涯经验,并在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钱学森‘山水城市’与新时代建设创新特征研究”作了主旨演讲。他全面概述了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概念和理念,并重点从“生态”“形态”两大方面阐释了“山水城市”理念在新时代的建设中主要体现。他诠释了新时代“山水城市”应具备的“七化特征”:构思哲学化、建筑景观化、功能多元化、空间立体化、技术适宜化、建设人性化、全程数字化,指出未来的城乡建设将从“以人为本”转向“人、城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他倡导业界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秉承钱老“山水城市”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城市风貌优良品质的新时代“美丽中国”,实现 “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的美丽愿景。
设计学院 设计学院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暨“山水城市”学术论坛在上海交大举行
相关推荐
- “大师阶梯——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馆藏图书展”在上海交大图书馆开展
- 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验收会召开
- 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顾诵芬院士:航空报国路,饮水思源情
- 纪念吴健中教授诞辰九十周年
-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史哲夏至学术论坛举行
-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届人文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举行
- 2019“低碳城市”中英青年学者研讨会暨第二届“低碳能源与低碳城市”高峰论坛在上海交大举办
- “科学报国、永远怀念——郭永怀生平事迹展” 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幕
-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召开五届八次理事会
- 第二届“上海城市治理最佳实践案例评选”启动仪式在上海交大举行
-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李昕参加国务学院公共行政系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 上海交通大学代表团访问法国西班牙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首批设立的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落户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校领导率团参加欧洲理工大学联盟会议及欧洲国际教育展
- 沉痛悼念交通大学1947届校友、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吴增亮
- 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就业引导工作会议召开
- 上海交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 《Frontiers in Energy》第四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 在上海交大召开
- 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黄金枝土木建筑 奖学金、奖研金”颁奖仪式举行
- 中共三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傅君利一行到访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新闻公告
- 四位交医人获第四届“上海最美女医师奖” 03-17
- [战疫进行时]在交大,有这样一群志愿者 03-15
- [战疫进行时]交大战疫日志 03-14
- [战疫进行时]同学们,交大老师被你们暖到了! 03-14
- [战疫进行时]37个人每天与30吨垃圾的较量 03-14
- [战疫进行时]校友积极捐赠支持母校疫情防控工作 03-14
高考招生
- 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2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3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