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人才发展“蓄水池”,汇聚科技兴邦“源动力”
已经过去的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个个危难时刻的“大考”见证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人民不断向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在竭尽全力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人才始终是时代发展的“活化剂”,推动着人类历史的演变与发展。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蓄水池”,如何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生态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上海交大坚定不移地把人才强校作为发展主战略,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全方位支持人才发展,加快构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制度体系与生态环境,“人才蓄水池”不断释放着新动能。
高校的人才战略要积极对接国家需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大国博弈愈演愈烈,我们责无旁贷应为国家的发展倾尽全力。要实现民族梦想,就需要科技强国来支撑;而要想成为科技强国,就不能没有教育强国的支撑,而“人才”便是教育的关键一环。高校始终担负着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使命,高校的人才战略也必须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找准“人才强校”的落脚点和发力点。
高校人才工作必须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教育工作的前提。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开放办学,主动地对接好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人才引育工作中继续按需设岗、精准引进,将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摆在人才培育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支持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孵育引领性原创成果。在研究机制方面,以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机构、制度壁垒,在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生长点。把国家发展的急迫需求和长远需求作为重点科研选题,瞄准科技重点突破领域和产业变革主攻方向,牵头和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同时积极鼓励优秀人才,去探索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以及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经验。把人才工作立足于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质量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各国优秀青年向往的求学目的地、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成为汇聚世界一流人才的教育高地。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制度的沃土
人才的成长靠什么?靠机制, 靠环境,靠土壤。要成为一流人才的“蓄水池”,就要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与机制,就要培植能让大批人才持续不断涌现的沃土。如何用“活”政策、营造优质的人才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上海交大始终秉承“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的历史传统,始终将“人才强校”作为发展主战略,在今年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再次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才强校”作为发展主战略。
早在2004年,上海交大就提出“人才强校”主战略,是全国最早建立长聘体系的高校之一、也是最早实施分类发展改革的高校之一。现在,上海交大不仅高层次人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还推出“六大计划”持续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与支持。在人才培育方面,设立培养支持计划,鼓励青年人脱颖而出;在支撑服务方面,搭建一流科研平台,解决青年人才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重点关切问题。作为上海交大2018年按需设岗、精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的一员,在与上海交大共成长的两年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上海交大人才制度的红利和人才战略释放的动能。
近年来,上海交大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发展支撑体系,出台多项人才培养计划。学校积极创新,打破“五唯”倾向,探索各类优秀人才育引并举新模式。在人才引进方面,推行高层次人才“按需设岗、精准引进”,青年人才“公开招聘、竞争入职”,人才质量不断提高。目前,以学术荣誉体系和长聘体系为框架的师资建设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通过引进、评聘和晋升,形成了一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核心师资队伍。同时亦注重加强“分类评价”,打破传统评价体制中的壁垒,用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制调动起了学校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此外,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为科研人员打造坚实的后勤堡垒,解决了人才后顾之忧,稳定了人心,团结了队伍。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优秀平台的支撑
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每个集体的进步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集体,离不开国家、社会的精心“栽培”,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平台的支撑。正是在这片沃土的“滋养”下,他的“根基”才会牢固,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我自1992年进入大学接触生物化学这一交叉学科至今已近三十年,这些年随着研究的推进,逐渐得到学界的认可,2019年有幸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此期间也荣获过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人才计划帮助我实现了成长。首先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因为这个计划,我能够回到国内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开展工作,并在所领导支持下成立了物理生物学研究室,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其次是2018年,得益于上海交大的人才引进计划,我以王宽诚讲席教授身份正式加盟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在学校和学院的全力支持下,建设了“框架核酸设计与纳米医学诊疗”实验室,进一步加强医学交叉研究。
回顾过往,我认为,好的人才政策在于解决了人才发展的平台问题。一个好的平台需要优秀人才来支持,而人才的发展同样也需要平台作为支撑。我所在的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便是其中的鲜明代表,1978年应用化学系才建系,但从1979-1993的14年中,电化学、环境化学、生物科学、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学化工等领域,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委级得科技进步和发明奖50项,实属不易。这得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的十年来,一大批优秀教师的加盟。在改革开放初期,应用化学系人才紧缺、青黄不接,在加大补充化学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和引进该领域中青年骨干的同时,千方百计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努力改观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随着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完善壮大,应用化学系经过唐小真、吴旦、印杰、贾金平、路庆华等领导的交替接力,直到1997年交大化学化工学院成立。近年来,学院坚持以“高精准缺”为导向的人才战略,坚持引育并举,汇聚了一支以6位院士为代表的富有活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化学、化学学科在国内外的声誉显著提升,成为上海交大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学院之一。学院的发展因为人才的支撑而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才也因学院的平台而实现了成长,逐渐构建起人才发展的良性生态。
人才是强校之基、兴校大技,学校既往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人才,未来的勇攀高峰更是依靠人才。在这个“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时代,高校人才战略必须要打得响、打得亮,逐渐打造成国际一流人才集聚高地。身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洪流中,我们要勇立潮头、珍惜发展机遇,坚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身体力行引领青年人成长、培育后代人才。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不负时代、不辱使命,更要用责任与担当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的青春业绩。
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樊春海 新闻中心、化学化工学院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涵养人才发展“蓄水池”,汇聚科技兴邦“源动力”
相关推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炼油生产过程全局优化运行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结题验收会召开并获特优
- 上海交大青年教师联谊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 [解放日报]林忠钦:以建设顶尖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怎么做?|教育“十四五”专家谈
- “创世神话与中华文明探源”论坛举办
- 后勤保障中心举办技术技能比武
- 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海洋传感技术创新论坛
- “思源致远,砥砺奋进”上海交通大学海南、四川青年校友座谈会举行
- 第四届教职工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在菁菁堂精彩上演
-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举行开放研究计划发布会
-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Superconductivity上线
- 校领导赴各附属学校开展“六一”慰问
- [上海发布]市委书记李强赴上海交通大学调研
- 上海高校统一战线实践创新总结评审会举行
- “顶级学术”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政项目模拟国际学术会议顺利举行
- 上海交通大学学子荣获上海市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特等奖
- 上海交大举行“与书记面对面”新生座谈会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举办2020年青年学者生命前沿论坛
- 上海交通大学召开2021年第5次组织工作例会
- 云南省洱源县党政代表团到上海交大调研推进对口帮扶工作
- 交大巴黎高科学院召开第十四次联合管理委员会会议 中法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
新闻公告
- 四位交医人获第四届“上海最美女医师奖” 03-17
- [战疫进行时]在交大,有这样一群志愿者 03-15
- [战疫进行时]交大战疫日志 03-14
- [战疫进行时]同学们,交大老师被你们暖到了! 03-14
- [战疫进行时]37个人每天与30吨垃圾的较量 03-14
- [战疫进行时]校友积极捐赠支持母校疫情防控工作 03-14
高考招生
- 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2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3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