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市一医院完成沪上首台全自动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术
对于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之一。然而据统计,50%-75%的患者在置入起搏器后有进行磁共振检查的需求,但传统的心脏起搏器在接受磁共振检查时会发生参数紊乱、电极穿孔甚至死亡风险。近年来虽有磁共振兼容起搏器问世,但其核磁检查流程非常繁琐,为医护和患者带来很大不便。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一位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了上海首台具有全自动抗磁共振(MRI AutoDetect)功能的起搏器,该起搏器具有可“一键开启”的“核磁模式”,开启后的14天内患者可根据需要无限制接受磁共振检查,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大大节省医生和患者的时间。
今年73岁的黄先生(化名)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被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是救治病人的唯一有效手段。考虑到黄先生的年龄和基础疾病状况,市一医院心内科(南)执行主任汪芳决定为他植入全自动抗磁共振起搏器。“磁共振检查能多方位成像、对解剖结构细节显示好、组织分辨率优越,在诊断肿瘤、骨关节病、大脑脊髓疾病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检查手段不可替代的。”汪芳告诉记者,“而我国植入起搏器患者的平均年龄是65-70岁,正是上述疾病的高发年龄,磁共振检查很难避免。”
12月1日,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汪芳团队为该患者植入全自动抗磁共振双腔起搏器,手术十分顺利,术后测试各项参数均满意。
据介绍,传统起搏器植入后行磁共振检查是绝对禁忌。近年来抗磁共振起搏器的问世,让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也能接受磁共振检查。但传统的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在做磁共振检查之前需要手术医生、工程师及放射科医生共同会诊守候,开启磁共振工作模式,磁共振检查完毕之后再切换至起搏模式。如果患者需要分时段做不同部位的磁共振检查,则起搏器需要多次程控,给医生、患者、技术工程师均带来很大的工作不便。
全自动抗磁共振技术的出现大大简化了磁共振检查的工作流程。据汪芳教授介绍,全自动核磁功能起搏器是起搏领域的又一大进展,它不仅完全改变了植入起搏器后不能行核磁共振检查的禁忌,还能一键式开启14天的“窗口期”。在这14天内,患者可自由进出磁共振室,起搏器会自动识别并转换为预先设置的“核磁模式”,离开磁共振室即刻转换为原设置。患者在此期间可根据需要无限制行磁共振检查,无需反复程控,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节省医生和患者的时间,提升诊疗效率。
胡杨 市一医院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附属市一医院完成沪上首台全自动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术
相关推荐
- 上海交通大学第五届网络文化节开幕
- 上海交大多个集体和个人获得上海市教育系统表彰
- 上海交大组织师生观看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 “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在京揭幕
- 校党委书记杨振斌调研人文学院
- 附属胸科医院成功完成世界首例机器人单孔肺叶切除术
- 城市滨水地区景观更新设计上海论坛在交大举行
-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医学板块正式启动
- 上海交大师生热议习总书记给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回信
- 上海交大陈方若教授受邀出席“2021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卑尔根峰会”
- 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系举行申瑞民教授追思会
- 2020年世界城市日上海主场暨全球城市论坛开幕
- 上海交通大学鸿文慈善项目交流会举行
- 上海交大官方微博获“微博2021最具影响力校园官微”等多项荣誉称号
- 上海交大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座谈会
- 徐汇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庆华一行走访凯原法学院
-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2020年工作会议召开
- 校党委书记杨振斌调研人力资源处
- 沪港陇三地大学生联合社会实践在上海交大开营
- 交大党员社区服务站在南交小区揭牌
新闻公告
- 四位交医人获第四届“上海最美女医师奖” 03-17
- [战疫进行时]在交大,有这样一群志愿者 03-15
- [战疫进行时]交大战疫日志 03-14
- [战疫进行时]同学们,交大老师被你们暖到了! 03-14
- [战疫进行时]37个人每天与30吨垃圾的较量 03-14
- [战疫进行时]校友积极捐赠支持母校疫情防控工作 03-14
高考招生
- 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2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3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