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召开课程思政引领下外交人才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
2022年1月21日下午,国关学院外语教学部在虹口校区召开《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会议,院长郭树勇、书记张绍铎、教务处吴佳茗老师、学院本科教学负责人梁海森老师和外语教学部的各位老师出席,外语教学部主任陶茜老师主持会议。
郭树勇院长首先致辞欢迎教务处老师莅临会议,对教务处长期以来大力支持和指导我院本科教学工作表示感谢。郭院长指出,外语教学部在我院本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语类课程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英语课小班教学的形式为英语教师与学生之间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作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我院开展英语课程改革迫切,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改革有助于促进外语学科与政治学学科的融合发展。
外语教学部主任陶茜老师介绍了《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背景和骨干成员。自2021年5月以来,外语教学部为更好地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学院建设课程思政改革领航学院的要求,以学院开设新专业“外交学”和“外交学+法语”为契机,进行了在课程思政引领下的教学改革探索。外语教学部第一期教改计划将本科一年级《基础英语》课程为试点,四位任课教师为核心成员,共同编写了《“新文科”外交人才英语读本》(初级),并在2021级本科生中实施第一轮实验教学。
一年级教学组协调人徐谙律老师汇报了半年多以来《基础英语》课程改革和第一轮实验教学的具体举措、成效和未来思路。《“新文科”外交人才英语读本》的编写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人才的培养需求,选文兼顾英语的人文性和应用性两方面,注重通过经典性与时效性想结合的文本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笔头表达能力。教师基于集体备课和自编教案等教研活动,在实验教学中强调设计多模态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环节,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闭环的教学与评价模式。课程的考核评价进一步突出了过程评价的重要性,动态调整的期中期末自主命题更加侧重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经过上述举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获得感大幅提升。譬如,各平行班在教学过程中成功地举办了“模拟联合国峰会”、课文创意续编小剧表演与小视频展示、思辨写作与修改、课文的视觉化(绘画)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期中考试到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变化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过整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实验,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所加强,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徐老师最后提出了课程改革的下一步的思路,包括继续完善读本的配套练习和参考教案、尝试建立和更新考核评价题库、打破专业限制建立年级英语学习共同体、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教研相结合。
随后,一年级教学组的孙钦美老师、王迪老师和陈舜婷老师分别分享了各自班级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的经验。孙钦美老师主要侧重介绍了申请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实施实验教学的情况,她提到此次教学改革更加突出了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体”关系。教学改革的成效和视觉化、文本化成果,都有助于建立起教师的教学档案袋,在未来转化为教学材料进行再度开发,优化教学内容。
同时,实验教学的多内容版块突出了教学的丰富性,多来源材料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多模态文本兼顾了学生兴趣的差异性。王迪老师介绍了自己任教“外交学+法语”专业班级《基础英语I》课程时学生的收获和个人教学特色。她谈到,对学生而言,新增的自编读本教学内容有助于提升其人文视野的提升、增强其专业关注度、强化与培养其思考能力、逻辑性与写作能力。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课文内容,王老师设计了模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的综合活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准备,收效良好。
另外,王老师也指出,教学改革是一种“双赢互促”的举措,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向外交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发展,而且也能促进外语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形成高水平、有国际影响力的教研成果。陈舜婷老师对比了传统经典的教学方式与当前教学改革背景下创新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介绍了国际政治专业本学期的实验教学情况,并提出了她的思考。
在一年级教学组的汇报和经验分享后,学院书记张绍铎讲话。他首先感谢外语教学部全体老师在课程改革和英语教学中的辛苦付出。随后他指出,英语课程要注重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训练心理素质、拓宽知识面,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张书记提出未来英语课程的改革方向还可与我院卓越外事外交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相结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翻译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
教务处吴佳茗老师在发言中肯定了国关学院外语教学部老师们在课程改革中的投入和敬业。她指出,我校学生的外语能力是其就业和未来发展中的核心竞争优势,复合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挑战大,但结合学生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吴老师认为,国关学院编写的《“新文科”外交人才基础英语读本》(初级)在选题方面颇具特色,兼具人文性、应用性和时效性的经典文章以“软输送”的方式,使得课程思政改革的接受度更高、持续性更强,能够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目标。吴老师还对学院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方向、课程改革项目申报以及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会议是国关学院外语教学部《基础英语》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展示,也是一次跨年级、跨课程的集体教研活动,任课老师交流了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并就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次教研活动体现了上外课程思政引领下外交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成果。
初审 / 编校 / 蒋灏 责任编辑 / SISU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召开课程思政引领下外交人才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
相关推荐
- 上外西方语系荷兰语专业学生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比赛优胜奖
- 《外国语》第四届语言学青年学者论坛举办
- 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荣获“最·孔院”短视频征集优秀组织奖
- 匈牙利赛格德大学孔子学院2020年度理事会线上召开
- 【迎校庆70周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新时代的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 研讨会
- 【东方网】丨沈赟璐:“三不”消极抗疫 或置瑞典于险地
- 摩洛哥电视一台到访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
- 《东南亚观察》| 朱蒙:从管制受限到开放包容——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变迁与我国对泰汉语传播策略调整
- 专家指导高屋建瓴,院际交流携手共进:赛格德大学孔子学院举办“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坊”活动
- 云端授课,满载而归:上外“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汉语文化课程收官
- 英语学院《英美概况》课程思政公开课“中英专场”开讲
- 迎党代会 | 上外德语系:党建引领,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培养成效卓著
- 【“媒”力上外】媒体中的上外声音(2019.11.27-2019.12.3)
- 《环球时报》 | 汤蓓:搞疫苗“政治竞赛”不利于全球抗疫
- 第二届区域国别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召开
- SISU师者|宋柯:疫情期间的在线技术担当
- 校庆70周年 | 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第五届“汉语副词研究学术研讨会”
- 构建可共通的中国话语体系:第四届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上外举行
- 针与线的艺术——上外国际学生体验刺绣文化
- 上外留学生在2019“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大赛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新闻公告
- 上外《英美文学入门》慕课第五轮开课 03-15
- 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本土中文教师培训讲座 03-11
- 摩洛哥电视一台到访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 03-11
- 两会中的上外声音|黄绮委员建言献策掷地有声 03-11
- 疫情防控中本科线上教学有序开展 03-04
- 西班牙马德里孔子学院组织冬奥会主题中文课 02-11
高考招生
-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