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举办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首场讲座
外国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是外语学科五大研究领域。这五大研究领域,既是外语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内容,也是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学术方向。外语学科不是仅仅学外语的学科,而是在帮助学生提升外语能力的同时,进入这五大知识领域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为成为高端外语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者按】为实现我校“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外语学科新生从一开始就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学校特邀请资深学者举办“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均以“什么是……?”为题,由各院系轮流承办,以展现外语学科的人文魅力,引领同学们进入外语学科的精彩世界。2020年10月30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为上外新生带来第一场讲座:什么是比较文学?
【“外语学科不仅仅是学外语的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正处在深刻的转型发展时期,外语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过硬的语言能力,还需兼具专业能力和思想能力。
查明建教授首先带领大家了解外语学科的内涵及属性。他指出,外语学科不仅仅是学外语的学科,而是通过外语来学习和研究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培养人文社科领域研究型和应用
型人才的学科。在其知识结构中,除了语言本身的知识结构之外,学生还需掌握语言对象国和地区的社会、历史、地理和文化,具备基本的人文学科知识体系,以及外语学科人才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其他学科基础,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同时,学生也应具备良好的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只有对母语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查老师鼓励大家利用好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一方面提高语言能力,一方面增强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并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
【什么是比较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查老师简要地回顾了比较文学的发展史,一步步带领大家解读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辨别、判断事物的基本方法。“比较文学是不是把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拿来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好?”这是查老师有一次乘坐出租车时,来自司机的疑问,想必也是许多没有接触过比较文学的同学们的疑问。
同样地,“比较文学与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又有什么区别呢?”查老师借用一个风趣的比喻为我们解答了这一疑问。他说道:“例如一盘饺子端上来,一个人看到饺子,夹起来就吃,边吃边说:好吃,好吃!这是文学鉴赏。如果一个人,饺子端上来,他不吃,而是先分析饺子是什么馅儿做的?这是文学批评。如果一个人看到饺子,既不吃也不分析,而是突然眼泪汪汪地想起了自己的外祖母,这便是比较文学。”
这一比喻巧妙地解释了比较文学与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关系,也解答了出租车司机的疑问。即:比较文学不是简单地优劣比较的问题,而是强调不同文学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它是一种关系的研究。
查老师表示,如果从学术的角度来定义“比较文学”,可以说:“比较文学是在世界文学的视域里,以自觉的比较意识,对各种文学关系和类似的文学现象进行跨文化的文学研究。其研究目的,一是由此揭示民族文学的特质,二是寻求世界文学的共同规律。”简言之,比较文学是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因此,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表示的是世界文学的视野,国际性的文学眼光,以及普遍联系的文学意识。
【比较文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虽然我们现在可以到世界各地去旅游,但我们到不了十七世纪的英国,十八世纪的法国,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更到不了古希腊、罗马。但文学作品可以帮我们做到。文学帮助我们扩大了经验世界,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心灵世界。”查老师如是说到,人类社会生活面临很多共同的问题,反映在文学中,就形成了世界文学中共同的文学主题,表现了人性的普遍性和人类文化、情感、审美的普遍性,因此“文学是人学”。
比较文学的基础,是世界文学的共同性。除世界文学共同的文学主题外,“文学性”既是比较文学赖以建立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的研究对象。
接着,查老师借大量的中外文学实例,具体说明了中外文学中,对于“文学性”的体现。例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这首诗之所以让人感到美好,不是因为讲述了一个戍边人的故事,而是会让读者联想:这个人在戍役劳还之时,是什么力量使他顶风冒雪踏着泥泞的道路往家走?就是这个“杨柳依依”。“杨柳依依”,不仅是指他当年离开家乡的季节,更是他心中所有美好的寄托。他奔赴的,是心中的美好。这既是这首诗的诗意所在,又是这首诗令人感动的原因。好诗总能让读者获得意在言外的联想和美感。
“有意味的形式”也是“文学性”的表现之一。如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的《墓园挽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一诗中:
Thecurfewtollstheknellofpartingday,
Thelowingherdwindslowlyo'erthelea,
Theplowmanhomewardplodshiswearyway,
Andleavestheworldtodarknessandtome.
诗人借用音韵节奏来模拟晚祷的钟声,既渲染了氛围,又将读者带入诗歌意境之中。
又如,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怀念妻子的诗《安娜贝尔·李》(Annabel Lee):
It was many and many a year ago,
In a kingdom by the sea,
That a maiden there lived whom you may know
By the name of ANNABEL LEE;
And this maiden she lived with no other thought
Than to love and be loved by me.
诗人的妻子其实并不叫Annabel Lee。这个名字包含了鼻音/n/,边辅音/l/, 通过这两个音的交织,会给人以一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之感,而长音/i:/,象征着诗人对亡妻思念之绵长,思念之深刻。这也让人不禁联想到苏东坡怀念亡妻的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由此可见,中外文学的内容虽千差万别,但在“文学性”方面,却有共同性。比较文学也就是寻找和总结世界文学共同的“文学性”,即共同的“诗心”和“文心”。我们可以从互文的角度,将中外文学建立广泛而多样的联系,寻找共同性,分析差异性,构建互认、互释、互证、互补的对话关系。
比如蒲松龄的《促织》与卡夫卡的《变形记》,两篇小说都写了人变成虫。人的“异化”这一主题,前人隐约接触到了,而后人却借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触目惊心的怪诞形式表现了出来。查老师借用方平先生的这个比较文学研究典型案例,说明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帮我们发现:“存在于不同的历史阶段给类似的文学主题带来了不同容量的艺术表达方式。”
另外,通过比较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身文学的特质和文化个性、审美心理。以中西诗歌为例。朱光潜先生曾总结说:西方诗长于“慕”,中国长于“怨”;西方诗直率,中国诗委婉;西方诗深刻,中国诗微妙。西方诗以铺陈胜,中国诗以简隽胜。此处,查老师引用大量中外诗歌实例,通过比较,来揭示和阐述中国古代爱情诗歌含蓄、委婉的特点。这种含蓄、委婉的特点,也表现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心理描写中。中国古典小说不像西方小说、戏剧那样,有大段心理描写和独白,而是通过动作来“外化”人物心理。文学的不同特点,其深层原因,还是源于文化的特质。因此,比较文学研究也是揭示文化差异的研究。
【比较文学之于外语专业的意义】
查老师指出,通过比较文学,可以扩大学生文学视野,感受文学的魅力,提升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人文情怀,丰富心灵世界。通过文学比较,可以加深对中外文化特质的认识,培养比较文化意识。同学们应从比较文学角度看待不同文学、文化间的异同,思考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对话问题,以此培养“文化自觉”与跨文化比较意识。
在此,查老师再一次强调了母语修养和母语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比较文学的学养要求当中,良好的中外文学修养和人文知识结构不可或缺。他期望同学们能够在最好的年龄,读最好的书,即多读人文经典。何谓“经典”?查老师引用卡尔维诺对经典的界定:“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讲座最后,查老师告诫同学们:“比较文学非常难,因为既需要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又要有良好的母语文化修养,要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理论素养和文学批评能力。但正因为难,才会激励我们不断地去学习,使我们更加珍惜大学四年的每一天。多读经典,成就有气象的人生!”
【比较文学入门推荐阅读书目】
陈惇、刘象愚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钱钟书:《七缀集》(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SISUers 说】
—— 查老师通过举例说明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区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较文学并不是要比较哪一国的文学更好,而是通过文学的共通性重新理解和阐释文学,发现文学更深刻的价值。作为一名外语专业学生,我认识到要我们要充分借助语言这一工具进入外国的文史哲等更为开阔的领域,而不能局限于语言技能的学习。
——我对讲座中提到的世界文学的共通性这一概念很感兴趣。我以前在阅读过程中,从没有想过世界文学中共同的文学主题,只关注情节人物。听完讲座后,我重新审视以前读过的书,发现它们原来都是有共通性的。这启迪我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要多思考,多比较,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SISU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上外举办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首场讲座
相关推荐
- 建校七十周年 | 校史故事刊出后的部分反馈
- 上海外国语大学聚焦向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 特色谋划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 智援战疫 | 中阿中心传递的国际声援“正能量”
- 上外13项课题获202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资助
- 上外9项课题获2021年度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立项资助
- 我的中文教学梦:上外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院线上夏令营学员马义霞、米凯拉专访
- 上外西方语系荷兰语专业学生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比赛优胜奖
- 守初心 担使命|海培举行“高校教师的初心和使命”专题党课教育
- 上外葡语学子获世界翻译大赛亚军
- 体验中医之谜,心悟和谐之美: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医药文化海外行”活动
- 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举办“2020年度中日研究生学术论坛”
- 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第五届中日研究生学术论坛”
- 党委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学校“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 上外学者姜锋:德国看待中国崛起有三种观点
- 《环球时报》| 杨成:中俄关系不会因质疑杂音而脱轨
- 上外教授皮细庚荣获“中国日语教育终身成就奖”
- 汉语为桥,云端相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闭营仪式
- 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副秘书长曹静一行访问上外
- 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初心使命:网络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走进中共四大纪念馆
- 上外中东研究所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智库来源索引(CTTI)报告区域研究智库Top15榜单
新闻公告
- 上外《英美文学入门》慕课第五轮开课 03-15
- 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本土中文教师培训讲座 03-11
- 摩洛哥电视一台到访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 03-11
- 两会中的上外声音|黄绮委员建言献策掷地有声 03-11
- 疫情防控中本科线上教学有序开展 03-04
- 西班牙马德里孔子学院组织冬奥会主题中文课 02-11
高考招生
-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