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大学 > 新闻公告 >

法国索邦大学博士郭昱辰做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走近哲学”系列讲座

2020-11-23 0 新闻公告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11月19日下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邀请到法国索邦大学哲学博士郭昱辰于第二教学楼A307室举办以“想象与舞台情绪的矛盾:一个关于i-emotion的假设”为主题的分析美学讲座。讲座由谢晓健副教授主持,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围绕着“演员如何扮演角色”这一问题,对于表演过程中演员的情感表达做出了深入的讨论。

郭昱辰首先引用了在分析美学发展历史上一个被提出的重要的矛盾:虚构情绪的矛盾:1.在阅读虚构作品时被虚构作品所感动;2.相信虚构角色并不存在,3.被某事物感动仅当相信该事物存在。这三个命题按照日常经验来看似乎都为真,然而他们间却又是存在矛盾的。为解决这个问题,郭昱辰提到许多学者试图通过证明其某一个命题为假来解决这一矛盾。这当中,有学者提出了Alief(隐念)理论等来论证命题3为假,但是学者Kendall Walton则通过独创性的理解来证明命题1是假的。他在这里首次提出了i-emotion(Emotion-like imagination ,情绪性的想象或者想象情绪)的概念。在这一理论中,阅读虚构作品而产生的情绪是虚构出的而不是真实的情绪,是一种i-emotion。

然而,在这里,由于时代和科技发展所限,对于虚构作品的探讨停留在传统虚构作品上,这种传统虚构作品的代表如欣赏歌剧或者阅读小说,是一种不可交互的虚构作品。郭昱辰随后提出,在现代虚构作品的概念派生出了新的分类,也就是可交互式的虚构作品。而舞台表演活动也被视为一种交互式的虚构作品进入了研究者们的视野。另一个关于情绪与虚构作品的矛盾被提了出来,也就是舞台情绪的矛盾。与虚构情绪的矛盾相类似的是,这个矛盾也同样由三条命题构成,也即:1.演员在舞台上能够感受到他扮演的角色的情绪状态;2.个体感觉到某一情绪状态,仅当他所处的场景能够产生对应的情绪状态;3.演员所处的场景并不应该使他产生角色在剧情场景中应产生的情绪状态。而对于这一矛盾,郭昱辰的解决方案是引入i-emotion的概念来描述演员扮演角色时的情感体验,以此来区分演员的真实情绪与舞台上的表演情绪。

i-emotion作为一种想象的虚构的情绪,要探讨他就必须首先明确想象的分类和性质。郭昱辰在与同学们的互动当中,明确提出三种典型的想象,即感觉想象、命题想象和运动想象(motor imagination)。其中感觉想象和运动想象都是想象一种心灵状态,这与演员“经验到”角色的情绪是相通的。

在这一问题上,郭昱辰从三个方面重点论证了演员的舞台情绪比起真实情绪更接近于想象:1.可重复性:舞台情绪需要在每次表演时按照某个标准复现出来,而想象也是易于重复的,但是真实情绪却难以重复且不可能完美的复现出来;2.可控制性:演员在进行舞台表演时必须主动控制和转换情绪,想象也具有相似的性质,然而受制于现实场景或者情境的真实情绪是非常难以控制自如的;3.真实的情绪往往伴随着行动,而舞台情绪并不能产生真实的行为,他只是产生假装。在这里郭昱辰引用当代心灵哲学对于想象的观点:想象是对于心灵状态的复制,或者说想象能够伪装非想象状态。从这一观点来定义想象,也就为论证舞台情绪更接近想象的观点提供了论据。

另外,郭昱辰特别强调,舞台情绪的矛盾和这里的整个论述,都是建立在情绪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的。如果是在非情绪主义的表演理论基础之上,舞台情绪的矛盾中的1、2命题都显然是不成立的,自然也就没有解决的必要了。

最后,同学们就“伪装出来的情绪与舞台情绪”、“情绪的可交流性”、“情绪与信念的关系”向郭昱辰提问,他一一作答,解决了同学们对于这一理论的疑惑,为本场讲座上了完满的句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法国索邦大学博士郭昱辰做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走近哲学”系列讲座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