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大学 > 新闻公告 >

四川大学王彤伟教授应邀为兰州大学“古文字学”强基班作线上学术讲座

2020-11-13 0 新闻公告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11月7日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彤伟教授为文学院“古文字学”强基班作了题为“汉语词汇史研究与古籍文字校勘”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兰州大学魏宏远教授主持,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敏春芳教授、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专业古文字方向负责人陈晓强教授、兰州大学文学院杨许波副教授、2020级古文字强基班以及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语言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原则。在此基础上王彤伟教授认为,“汉语词汇史研究必须以真实可靠的语言材料为基础,反过来汉语词汇史研究所遵循的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考察方法,也有助于训释词义、确定文本”。讲座中他选取《史记》“身屨(典)军搴旗者”、《说文解字注》改“玑,珠不圜也”为“玑,珠不圜者”、《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左传》“子产以幄幕九张行”等四个例子,展示了如何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发现古籍用字问题,如何利用词汇史研究的方法进行古籍文字校勘。在考证过程中,王彤伟教授着重突出语言的历史性与社会性原则,将通例作为论证的重要标准,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讲座最后,王彤伟教授认为汉语词汇史研究能帮助我们“于不疑处有疑”,能让我们“就常见书作学问”。他以何莫邪先生给他的赠言“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和参与讲座的师友共勉,并希望大家在问学中找到乐趣。

在提问与讨论环节,敏春芳教授、魏宏远教授、陈晓强教授与王彤伟教授就与例证相关的文字校勘、传世文献失真、出土文献与词汇史之关系、常用词替换、汉语量词研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杨许波副教授就诗词格律课堂的开设与讲授等问题与王彤伟教授进行了交流。随后王彤伟教授细致回答了古文字强基班陈岑等同学关于假借字、古籍整理等相关问题。王彤伟教授紧握语言历史性与社会性原则,从汉语词汇史角度解读、阐释文字校勘,启人深思;他以生动精彩的实例、翔实有力的资料开拓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使文学院师生获益良多。王彤伟教授讲座是兰州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强基班系列讲座的重要部分,推动了古文字强基班专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人物简介】

王彤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四川省“中国传统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副主任,《汉语史研究集刊》副主编,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出版有《〈三国志〉同义词及其历时演变》、《说文解字540部疏讲》、《汉语常用量词演变研究》、《成语由来》等。获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四川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优秀古籍二等奖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四川大学王彤伟教授应邀为兰州大学“古文字学”强基班作线上学术讲座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