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大学 > 新闻公告 >

浙江大学张涌泉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作线上学术讲座

2020-11-02 0 新闻公告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10月29日晚,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涌泉教授为文学院“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作了题为“试谈近代汉字研究的意义”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兰州大学杨玲教授主持,兰州大学强基计划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方向)负责人陈晓强教授、魏宏远教授,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字所所长敏春芳教授以及邓文靖副教授、白宪娟副教授、2020级古文字学强基班以及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基于当前古文字研究现状,张涌泉教授说,应从广义角度理解古文字学科,重新思考古文字领域范围的界定。他认为,近代汉字研究是古文字研究的重要分支,研究近代汉字有助于构建完整的汉语文字体系,正确认识简化汉字,促进汉字的规范与统一,同时推动古籍的整理与研究以及大型字典的编纂。随后,张涌泉教授援引大量古籍文献,尤其是敦煌写本,追溯“阖”“閤”与“押”等字的古今演变历程,强调建立每一个现代汉字由古至今的演变谱系;他还考察了“乱”“国”等字在敦煌写本等文献使用中的历史演变,证实简化字古已有之,并非当代人臆造,应正确认识简化字;同时还以“尝”“体”等字为例,阐释汉字简化过程中的异字同形现象。张涌泉教授认为,研究近代汉字有助于促进汉字规范与统一,然而“汉字的形体简化必须照顾到文字自身的系统性,必须有一定的限度,有时也需要适当繁化”。

随着汉字的逐渐增加,异体字收集与整理工作急需提上日程,因此在古籍整理过程中,研究异形同字与同形异字现象尤为重要。张涌泉教授梳理了“姤”、“难”和“坏”等文字演变的具体脉络,认为要不断探究汉字简化过程中受到的多种影响,并寻找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同时,他表示古书具有历史层次特征,掌握一定的近代汉字知识是古籍整理的必备条件。另外,他以“麦积山”之“积”字为例,提醒学者在编纂字典时应注意选定正确开头、匡纠辨析之误、探明源流演变、提供适当例证、考辨疑难俗字、增补漏收字形等六个方面的原则。

讲座最后,陈晓强教授、魏宏远教授就俗文字学与近代汉字研究的学科界定问题、汉字统一与其所携带历史层次是否相悖以及古文字学学科建设等问题,与张涌泉教授进行了探讨;敏春芳教授就其目前所从事的西北语言接触领域与张涌泉教授进行了交流;邓文靖副教授认为文字学“类推”之法与语音学相似,给予她很大启发。张涌泉教授细致回答了强基班陈岑同学关于文献利用以及汉字变化等相关问题。在强基班学科建设问题上,张涌泉教授再次强调文字学工作立足于基础,要重视文字背后的文史哲之基,宽口径培养人才。

在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中,张涌泉教授以严谨的逻辑考证与大量的敦煌文献作参照展开论证,开拓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张涌泉教授此次开讲是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系列讲座的开启,今后兰州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将立足于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关注学科建设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理论,积极汲取浙江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在古文字学强基班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力争取得更大进步。

【人物简介】

张涌泉,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语言学会会长。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并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出版有《汉语俗字研究》《敦煌俗字研究》《汉语俗字丛考》《敦煌变文校注》(合作)《敦煌经部文献合集》(主编)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浙江大学张涌泉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作线上学术讲座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