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研究发现:热带牛科动物曾向北迁徙至青藏高原
近日,由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将印度野牛分布的北界从此前的约北纬29度扩展至约北纬34度,表明热带牛科动物曾向北迁徙至青藏高原东北部。
5200年前青藏高原东北部马家窑文化先民狩猎印度野牛和苏门答腊犀牛的场景复原图
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及其对动植物资源利用的方式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显示,粟黍农业人群在距今5200年前就已从黄土高原向西扩散到青藏高原东北部,在新石器晚期大规模定居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然而,与同时期黄河中下游动物遗存以家养动物为主不同,青藏高原东北部动物遗存以野生动物为主,显示狩猎活动在该地区动物资源利用方式的主导地位一直持续至约4000年前,但其原因尚不清楚。其中,大型牛科和犀科动物在这些野生动物遗存中占有重要比例,但由于这一地区发现的动物遗骸较为碎片化,难以从形态学鉴定准确的物种归属及其种群历史动态和生态适应模式。
山那树扎遗址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甘肃省岷县县城以北10公里茶埠镇洮河西岸的一级台地上。该遗址的C14同位素测年结果为距今5270-5035年前,文化类型属于马家窑(5300-4000年前)早期文化。该遗址野生动物遗存约占全部动物遗存的78%,粟黍作物遗存占植物遗存的80%以上,说明粟黍种植和狩猎活动是该遗址先民获得食物资源的主要方式。出土的野生动物遗存除了羚羊、熊、虎、野猪和野兔等动物外,还出现水鹿、金丝猴和竹鼠等热带/亚热带动物,以及无法鉴定到种属的大型牛科和犀科动物(占13.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雷初朝、中科院院士陈发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教授董广辉、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实验室副研究员张晓明合作,对山那树扎遗址的10个大型牛科动物和2个犀牛科动物骨骼标本开展古DNA研究。研究获得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数据。
整合现生牛科动物和犀科动物群体大数据的系统分析表明,山那树扎遗址的10个大型牛科动物遗骸均属于现今栖息于南亚和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的印度野牛,而2个犀牛遗骸属于现今野外大约只有100多头、仅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濒危动物苏门答腊犀牛,是亚洲现存双角犀和体型较小的犀牛。群体动态变化历史分析显示,该古代印度野牛群体规模在约2万年前开始下降,与末次冰盛期的年代相符,在约5千年前发生下降并延续较长的时间,与青海湖记录的5000-3600年前大幅度气候震荡的时间相吻合;物种间的基因流分析显示,此古代印度野牛群体与牦牛、西藏黄牛不存在基因交流,从而推测前者与后两者可能存在时空上的生态位隔离。
该研究表明,现今只分布在热带地区的野生大型哺乳动物约在5千多年前曾生活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成为马家窑文化先民重要的狩猎资源。通过系统比较古气候和动物考古数据,研究团队提出,约5200年前,较高的夏季温度和温暖湿润的气候可能促使印度野牛和苏门答腊犀牛等热带动物分布于较高纬度的地区,丰富该地区的野生动物多样性,为当时的先民提供狩猎资源,使得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成为东亚地区最后的狩猎场之一。此后,约5千到4千年前,在气候恶化(寒冷/干燥)和人类活动增强等多重影响下,青藏高原东北部野生动物多样性显著下降,牧业活动取代狩猎活动成为该地区先民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方式。
该研究系青藏高原地区大型动物古DNA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的工作,是遗传学(古DNA)、考古学、古气候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合作的范例,对认识中晚全新世野生动物地理格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互作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关研究结果以Ancient genomes reveal tropical bovid speci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contributed to the prevalence of hunting game until the late Neolithic为题,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并被选为当期导读文章。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董广辉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研究员、张晓明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陈宁博,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任乐乐、资源环境学院硕士生杜琳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侯佳雯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生物技术系的合作者在样品采集和数据处理中提供帮助。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以及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资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多学科研究发现:热带牛科动物曾向北迁徙至青藏高原
相关推荐
- 甘肃省补充领军人才,兰州大学49名学者入选
- 兰州大学2018年学生体育运动会闭幕
- 管理学院举行2021届学生毕业典礼
- 兰州大学4位教师荣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
- 外国语学院召开教职工大会暨二届六次教代会
- 兰州大学口腔医学专业认证汇报大会召开
- 宁一中教授来兰州大学学术交流
- 甘肃首届思政名师工作室培训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 兰州大学召开榆中校区第二教学楼启用协调会
- 校党委召开领导干部任前集体谈话会议
- 第十二届研究生学术年会历史文化学院分会闭幕
- 东北大学宋伟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进行线上学术讲座
- 兰州机动车限行有变化 看兰大人如何给新规支招儿
- 兰州大学民族学本科生在全国田野调查年度论坛中再获佳绩
- 学校召开校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团队参加第21届中国经济学年会
- 生态学前沿论坛暨陈庆诚先生百岁华诞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 口腔医学院举办2019年甘肃省卫生行业口腔岗位技能大赛
- 南开大学孔明安教授、南京大学蓝江教授来兰州大学作系列学术报告
- 深化改革 凝聚共识 砥砺奋进——体育教研部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
新闻公告
- 生命科学学院组织开展研究生宿舍安全卫生检查工作 03-14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负责人检查榆中校区工作 03-14
- 兰州大学成功加入LHCb实验国际合作组 03-10
高考招生
- 兰州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8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兰州大学2007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