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大学 > 新闻公告 >

南京师范大学吴静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线上学术讲座

2020-07-09 0 新闻公告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7月7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吴静教授在腾讯会议室为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健康码与生命政治》的线上讲座。讲座由兰州大学文学院张进教授主持,王大桥教授、郭茂全教授担任评议人,对话学者有王莹副教授、聂成军、王垚、姚富瑞老师以及云南大学的向丽教授。兰州大学文学院以及外校师生共15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腾讯会议讲座截图)

吴静教授指出新冠疫情所使用的健康码表明个体在社会治理系统中是以数字化方式存在的,数据以量化的标准衡量每个真实个体,个体在大数据中被压扁,成为数据信息不断叠加而成的存在。算法决定有效数据与冗余数据之分,人被数据校准,被强烈的信息化存在延展。人的所有痕迹通过手机等智能设备被精准捕捉,数据的使用者必须承担个体数据隐私的保护责任,这涉及到技术伦理、数据隐私、算法歧视等诸多问题。智能化技术对社会不断加速的过程中,那些不会使用甚至没有智能设备的人群被抛在时代之后,数字鸿沟造成新的区隔,他们成为福柯所说的被带到“疯人船”上的人,被交付于未知。学会倾听那些不会自主传到我们耳朵中的声音,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

(主讲人:南京师范大学吴静教授)

吴静教授经由对福柯意义上的主体性如何被形塑问题的考察,分析健康码与生命政治的内在关联,认为健康码揭示了一个更加量化、更加智能化与技术化的未来。尽管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结构,但算法或者数据的使用恰恰是强中心结构,真正的权力在使用者那里,所以未来仍要面临的两个张力关系是:算法量化一切与个体生活神秘性之间的张力;算法的强中心结构与互联网去中心化结构之间的张力,她认为科幻文学也许对这样悖论式的困境会给出一些有启发性的答案。

(主持人:兰州大学文学院张进教授)

评议人王大桥教授认为吴静教授的讲座展现了当代理论介入现实的实践品性,对当代理论跨学科、跨理论的认识让他深有共鸣。当代理论能“跨”到哪里,长成什么样不是理论内部自然裂变的结果,而是由现实问题的走向所决定的。健康码是疫情期间一个新的经验事实,涉及到生命政治、社会治理、技术感知、技术伦理等诸多问题,既有的单一学科话语难以有效面对。评议人郭茂全教授高度评价了讲座内容,指出讲座让我们重新审视健康码、手机支付等符码技术的同时,也彰显了社会治理与生命政治中的相关伦理问题,大数据时代人的数字化生存带来了美学问题的诸多思考,他认为数据冗余对人既有延展,也有内缩。王莹副教授就四个问题与吴静教授展开对话:健康码对主体性的塑造、数字鸿沟在经验和理性层面上如何形成割裂、现实中的视觉降维打击以及新文科的问题。聂成军老师与吴静教授就德勒兹哲学概念的中文译名问题与吴静教授进行了讨论。王垚老师就数字化生存时代如何抵抗数据鸿沟、保障个体自由与公民隐私问题与吴静教授进行交流。姚富瑞老师指出科幻小说中的未来想象与当下的现实紧密交织纠缠,就福柯“人的终结”及其对后人类理论的启发与吴静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吴静教授还回答了同学们关于政治医学化和医学政治化的区分等问题。

(从左至右依次为:兰州大学文学院王大桥教授、郭茂全教授、王莹副教授、聂成军老师、姚富瑞老师、王垚老师)

张进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健康码是生命政治甚至是当代医学范式转换的表征,如果说健康码有红黄绿三种颜色,但算法却是黑色的,是结构化的、去情境的复杂存在,与真实的生命状态隔了几层。当代现实更加强调、呼唤知识融通和学科大联合,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理论就是介入现实的实践方式。张进教授认为吴静教授并非遥远地面对福柯的学说,做理论的求证或是寻求作者意图,而是思考从哪里去寻找应对现实的思想资源,从而激活理论的现实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南京师范大学吴静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线上学术讲座

相关推荐

标签